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建議》),首次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提出來,著眼于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將“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列為“十四五”時期的一個主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以下簡稱《說明》)中專門就“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眴栴}作了深刻的分析闡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但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
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困難,為了使總體經濟運行均衡順暢起來,我們在強調供給側生產能力的恢復和增長,強調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的同時,不可忽視收入分配對社會生產的重要作用。在社會生產四個環節循環全過程中,生產和消費無疑可以是重要的啟動點或切入點。同樣,分配應該也是一個重要的啟動點或者切入點。一方面,我們分析和尋求解決當前經濟發展困難的思路,可以從分配環節入手,從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入手。只有實現居民收入才能實現消費,只有提高居民收入才能從根本上擴大消費。另一方面,要實現消費的擴大就要增加消費品的供給,就要有新的生產能力,這就需要在國民收入使用中保持適度的儲蓄或投資份額,通過投資形成新的生產能力,才能實現供給的增加。因此,從居民收入到消費,到投資,再到供給增加這樣一個思路,是解決疫情沖擊下宏觀經濟問題的一個重要線索。
當前強調收入分配的重要性,第一是可以找到啟動經濟、保持經濟均衡平穩增長的切入點;第二是收入分配結構實際上決定著整個經濟運行的結構特征,不同的收入分配結構會直接影響宏觀經濟的結構改變。黨中央提出“六穩”“六?!比蝿?,就是把保就業作為切入點,只有保就業才能有效保證居民收入。在疫情暴發的特殊情況下,必須千方百計保民生、保市場主體、保就業。只有保住了民生就業和生產能力,才能實現供給和消費需求的穩定?,F在講收入分配的重要性,是因為將分配環節作為切入點,既可以保障啟動經濟的基礎,又有利于解決宏觀經濟的一些結構性問題,是落實“六穩”“六?!钡年P鍵之一。
收入分配問題主要表現在宏觀層次和微觀層次兩個方面。宏觀方面主要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收入分配結構問題。GDP統計有生產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種算法。收入法中GDP是由居民收入、企業收入和公共收入之和構成的,按照企業的所有制結構構成,企業收入最終可以分解為居民收入和公共收入。因此在宏觀層次上,居民收入與公共收入的結構關系成為收入分配環節的關鍵內容。按照目前我國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的統計數據推算,居民可支配收入約占GDP的43%,即居民收入與公共收入的比例大致是43∶57。這樣的比例關系對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否是合適的,是否有利于居民和國家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均衡等問題,都是需要根據規劃《建議》認真科學地進行深入研究的。收入分配結構對于我國宏觀經濟運行而言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只不過在不同階段、不同條件下,其表現形式不一樣。在改革開放之前,表現為積累率的問題?,F在表現為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之間的比例關系。這個比例關系處理好了,才更有利于經濟的均衡穩定發展。處理這個比例關系,至少要把握好兩個原則。一是按照規劃《建議》提出的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作為重要政策目標,盡快形成和擴大穩定的中等收入群體;二是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說明》中闡明的“實事求是、符合發展規律”“兼顧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積極穩妥把握,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向前邁進”的要求,要有利于國家短期與長期利益兼顧實現均衡可持續發展。
收入分配問題在微觀方面主要是居民收入的差距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眴栴},在《說明》中將這個問題作為七個需要說明的重點問題之一。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縮小居民收入貧富差距一直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雖然我們基本扭轉了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勢頭,但是目前仍然有大量的居民收入偏低,繼續縮小差距仍然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有很多,有社會的制度因素,有受教育水平差距的因素,有市場競爭的因素,還有一些傾斜性(非中性)優惠政策也會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甚至有研究表明技術進步都可能對居民收入差距帶來負面影響。
當前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以及經濟從疫情中恢復的過程中,更要注意由于不同居民群體的固有差距造成的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例如,由于受教育程度差距產生的“數字能力”差距而導致的收入差距擴大。又例如,國外提出的所謂“K形復蘇”,即富裕群體保住工作較快復蘇,同時擁有的資產價格上漲,而低收入群體承受失業沖擊,并面臨持續的財務困境。處理居民收入差距問題實際上是效率和公平如何平衡、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如何平衡的問題,這是一個長期的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是我們完善收入分配工作的重要成績。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共享”理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分配原則,把培育和擴大穩定的中等收入群體作為收入分配工作的一個重點。規劃《建議》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部分中,明確了落實“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大舉措。一是初次分配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二是按要素分配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三是財產性收入要“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四是再分配要“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五是第三次分配要“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這些政策宣示充分顯示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的基本原則的堅定性和一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