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田地、修理農機、施肥翻耕……春風送暖,西吉縣馬蓮鄉(xiāng)羅曼溝村變得熱鬧起來。村民馬榮貴駕駛小轎車出村,沿固將公路前往原州區(qū)張易鎮(zhèn)黃堡村,看望女兒女婿,順道去集市購買農資。
羅曼溝和黃堡村相距十幾公里,都是有名的肉牛養(yǎng)殖村。去年,馬榮貴的二女兒結婚,考慮到女兒女婿今后發(fā)展,馬榮貴象征性收了4萬元彩禮。
“不結親是兩家,結親就成一家人。”有了家人支持,女兒女婿“輕裝上陣”,發(fā)展肉牛養(yǎng)殖產業(yè),日子過得甜蜜幸福。
“得益于移風易俗活動,像馬榮貴這樣出嫁女兒少收或不收彩禮的例子,在羅曼溝村有很多。”羅曼溝村黨支部書記安發(fā)銀說。
羅曼溝村是西吉縣脫貧村,全村戶籍人口241戶1021人。早期,村里人為了“面子”,喜歡大操大辦紅白事,彩禮動輒10多萬元,變賣牛羊,舉債婚嫁喪娶的舊風氣,壓得村民喘不過氣來。
“一頭牛1萬元,全村養(yǎng)牛不足200頭,還是耕牛,沒有產業(yè),村民經濟收入以種植馬鈴薯為主。”安發(fā)銀回憶,那時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0多元,家里都很窮,只能向親戚朋友借款,負債娶媳婦,然后再打工、種地償還。
結婚欠債,打工還債,一度讓羅曼溝村陷入惡性循環(huán)。
為了破除婚喪嫁娶中鋪張浪費的陋習,做到婚事新辦、喪事簡辦,2017年,羅曼溝村成立紅白理事會,由村“兩委”班子成員帶頭,引導村民少收或不收彩禮,治理厚葬薄養(yǎng)、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共樹新風。
羅曼溝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百姓看得見、聽得懂的“土規(guī)定”和“土口號”中,進村入戶宣講,讓“小規(guī)約”成為群眾辦理婚喪嫁娶事宜的“硬杠杠”。
“從抵制高額彩禮開始,敲開推進移風易俗大門,制定標準,彩禮最高不超過6萬元,隨禮不超過100元,再借助村民口耳相傳,潛移默化影響群眾,使移風易俗真正入腦、入心。”安發(fā)銀說。
“彩禮少要,等他們成家了,過上好日子,會記得這份恩情。否則,孩子以后日子難過,還要你操心。”村民安文山出嫁女兒,安發(fā)銀上門做工作,最終彩禮收了5萬元,女兒結婚時,又拿出來給女兒陪嫁。安文山的女兒女婿常念父母的好,齊心發(fā)展產業(yè),小日子過得紅火。
彩禮厚了情薄了,彩禮薄了情變厚。羅曼溝村通過文明實踐活動,選樹表彰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yǎng)薄葬等方面的移風易俗模范戶,以身邊人和身邊事,教育引導村民改變思想觀念。
如今的羅曼溝村,文明新風勁吹,嫁女兒、娶媳婦,村民都會向紅白理事會報備登記,天價彩禮、人情攀比等陋習得以遏制,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等社會新風尚,在這個小山村初步形成。
“村民除了把自個家收拾得干干凈凈,每當村里有什么事兒,在微信群里一說,都積極響應。”安發(fā)銀說,移風易俗活動促進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形成,減輕了村民負擔,村里的各項工作更好開展了,村民生活的勁頭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