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寧夏是沿黃九省區中唯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先天自然條件和特有地理地勢,使這片塞上沃土成為重要的生態屏障。同時,寧夏長期面臨發展動能不足、經濟質量偏低的難題,因此,寧夏堅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保護生態、守護未來的時代重任,也是經濟社會全面振興的現實需求。
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從發展空間、產業格局、區域環境等層面進行頂層設計。這是系統工程,更是千秋大計。近年來,寧夏通過地方法規、政府規章等形式完善立法,使黃河保護走上生態化和法治化相結合的道路。國土空間整理、生態環境保護、資源能源開發等通過可操作的法律方案逐項落地,重大部署、重大工程等有了實施的法治依據。2020年,寧夏出臺《關于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制定了生態保護修復、國土綠化和濕地保護修復、水安全保障等專項規劃,緊扣用水權、土地權、排污權、山林權等進行改革破題,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化推向深入。
制度保障下,寧夏倒逼發展規模和發展結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其中,水資源保護利用成為重中之重:寧夏用水幾乎全部從黃河取水,通過“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寧夏優化分配用水量、精細核定用水權、合理確定用水價、構建市場化交易機制,以改革實現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有效解決了水資源短缺問題,避免了向黃河的過度索取。
補生態短板、解治理難題,寧夏實施全境全域治理,對生態問題進行根源性治理,重建生態安全屏障。僅賀蘭山下的石嘴山市,近三年便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332家,完成整治修復面積164平方公里。
封沙育林與退牧還草協同推進,綠色礦山與地災防治同步實施……寧夏嚴格落實禁伐、禁墾、禁采、禁牧“四禁”規定,不斷完善減少資源消耗、污染行為、廢物排放、肥藥用量“四減”措施,統籌推進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業退水“五水”共治,生態治理成效顯著。目前全區水土流失治理率達58%,黃河干流寧夏段水質保持Ⅱ類進Ⅱ類出。青山綠水成為護佑寧夏平原的生態長城,更成為守護黃河流域的重要屏障。
堅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寧夏轉變發展方式拓展了機遇和空間。近年來,寧夏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結合自身實際,在保護生態的同時推動產業、產能、產品結構調整,推出葡萄酒、奶產業、電子信息、清潔能源以及文化旅游等九大重點特色產業,讓高質量發展成為經濟工作的主題,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戰略,寧夏新舊動能實現持續轉換,發展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目前,寧夏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提升幅度已位居全國前列,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高新技術技改投資連續實現強勁增長,一批老工業基地卸下“傻大黑粗”包袱,在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等產業中煥發新生。
黃河保護建立產業機制,綠水青山終成金山銀山。隨著絲路古韻、大漠黃河等旅游品牌打響,旅游產業已成為寧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今年,寧夏將進一步實施自然保護區生態項目,通過地質環境修復、國土綜合整治和修復保護濕地等措施,為全域旅游打造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通過產業反哺,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將獲得更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