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示范區創建實施階段的最后一年,我們文化大院創新創建、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經驗被認可,但對照示范區創建評分標準,綜合這次自治區督查的情況來看,還存在一些‘短板’和‘缺項’。”6月3日,西吉縣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連日來,針對創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中的“短板”“缺項”和“硬傷”,西吉縣開展了2020年“創文”推進會議,整改工作再次進行動員部署。
自2018年8月西吉縣啟動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以來,通過完善設施建設、豐富文化活動、勁推文旅扶貧,西吉縣已完成錢幣博物館布展工程,新建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先后建成16個鄉鎮標準綜合文化站、295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命名了85家縣級文化大院,申報42名非遺傳承人。
今年54歲的馬風章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世紀80年代開始學習磚雕、石雕,經過多年潛心鉆研,形成了鮮明的風格。
“成為非遺傳承人后,我肩上的擔子重了許多。一來要繼續在磚雕領域潛心鉆研,二來要發揚咱們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讓西吉磚雕更多的展現在世人眼前。”馬風章說。
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工作中,西吉縣“月月有活動、場場都精彩”。充分利用民俗日、節慶假期,組織開展系列送文化、種文化活動,搭建群眾舞臺。
“咱們大西北的老百姓最喜歡聽秦腔,所以我們最有特色也最受歡迎的文化下鄉活動就是戲曲下鄉。送戲下鄉、廣場演出等系列文化活動,平均每年能舉辦200多場。”西吉縣文化旅游廣電局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李志會說。
不僅如此,西吉縣還通過下派23名文化指導員到村組指導開展文化活動,結合移風易俗等精神文明建設內容,創排各類反映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的話劇、小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
今年,面對文化旅游設施建設滯后等困難,西吉縣將繼續高度重視,精準施策,規范管理,全力打贏示范區創建攻堅戰,高質量完成示范區創建各項任務。
(寧夏日報記者 黨碩 實習生 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