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王壩村路邊,有供游客休息休閑的石桌木椅,遠處是村民耕種的梯田
▲龍王壩村民利用廢舊的輪胎盛土栽花,擺放在民宿外,增添鄉間野趣
▲龍王壩村窯洞賓館
山大溝深,干旱少雨,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海固地區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定為世界上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天上沒只鳥。”當地人曾這樣形容西海固的貧瘠。在西海固的9個縣(區)中,西吉縣是2019年唯一一個尚未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截至2019年年底,還有1575戶、4340人未脫貧。
近年來,西吉縣造林種草、固水防風、復耕梯田、種植果園、搭建牛棚、開辦民宿……立足自然風光、革命遺址等地方特色旅游資源,全力推進全域旅游,奮力奔向“一個都不能少”的小康之路。
西吉縣文化旅游廣電局副局長姚國雄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截至2020年5月底,全縣共接待游客92390人次,營業收入306.56萬元。“我們將林下經濟、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結合起來,著力打造以生態休閑、民俗體驗、三農樂園、研學旅行為主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支持鄉村傳統農業向旅游觀光農業轉型,支持農戶建設鄉村客棧、農家樂等,依托旅游服務業自主創業”。
西吉縣先后實施完成了吉強鎮龍王壩村生態停車場、窯洞賓館改造、民宿改造、道路提升、游客接待中心、應急救援中心、旅游廁所改建等鄉村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完成了涉及吉強、王民、紅耀等8個鄉(鎮)11個村的鄉村旅游步道建設,這些項目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共建共享的旅游開發機制讓村子和群眾共享旅游產業收益。
龍王壩村是西吉縣重點貧困村之一。這里氣候惡劣、土地貧瘠、底子薄弱,阻擋著村民脫貧致富的步伐。農村變景區、農戶變導游、民房變客房、產品變禮品。龍王壩因地制宜,硬是靠著群眾的勤勞與堅韌,干出了今天這番新景象——窯洞賓館對面是生機盎然的梯田,周圍是各具特色的農家樂,游客白天在這采摘種植、體驗田園生活,晚上享受自助燒烤、品味人間煙火。
龍王壩村村民焦麗娟有兩個身份:既是窯洞賓館下設的一個花園酒店的領班,又是村里“民宿創業大軍”的一員。旅游旺季,家里33張床位的6間民宿和領班的工資能給她帶來1萬多元的月收入。幸福在焦麗娟勤勞的汗水里,也在她明媚的笑臉上。她說,今年家里還蓋起了二層小樓,是全村最漂亮的房子。
龍王壩村致富帶頭人焦建鵬介紹,當地現有35戶村民像焦麗娟一樣開辦了民宿,有300多張床位。村民不用再外出千里去打拼,在家門口端起了“金飯碗”。
最近,焦建鵬琢磨起了“吃飯的事兒”“擺攤的事兒”。“我們在疫情期間規劃出了15個小吃攤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優先入駐,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游客來了可以住特色民宿,吃各種美食、小吃。另外,我們還要發展‘夜經濟’‘地攤經濟’,我們劃出一片空地免費提供給村民,讓大家來擺攤兒,增加龍王壩的人氣,也增加村民的收入”。
焦建鵬透露,龍王壩準備跟高校的美術學院合作,建成寫生基地,民宿的住宿問題解決了,龍王壩的美景也可以給學生們提供豐富的繪畫素材;龍王壩還在籌劃召開鄉村旅游節,跟陜甘寧青等地結盟,共同發展培訓、鄉村旅游。
旅游商品企業、餐館服務性行業也正在加速西海固的“脫胎換骨”。耐旱的馬鈴薯在這里生長、被加工成“馬鈴薯三粉”(粉絲、粉條、水晶粉)和馬鈴薯方便面、馬鈴薯餅干等旅游產品,成為鄉親們的“救命蛋”;農業產業化企業種植、加工、銷售艾草等中草藥,支持生產艾灸貼、艾條、艾柱、艾餅、足浴包、艾草養生貼等產品;鄉村旅游企業圍繞芹菜產業,支持食品公司研發“芹菜純汁”,重點生產谷米、玉米榛、蕎麥枕頭、雜糧粉等產品……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鄉村旅游商品開發品種正在不斷增加。
六盤山,這座紅軍長征路上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就在西海固地區。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寧夏脫貧的最后一座“高山”也在西海固。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扶持貧困戶發展農家樂、農家采摘、農戶產品加工銷售等旅游相關服務產業,為貧困人口提供直接就業機會,達到增收效果。翻越脫貧的“高山”,是西吉縣脫貧攻堅的一條陽光大道。西吉縣下一步將加大對鄉村旅游的扶持、指導和規范力度,著力挖掘民俗文化、土特產資源及農事參與活動,深化和拓展農家樂休閑旅游活動內容,利用地方特色提升影響力,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年底如期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