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生機勃發、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民生福祉不斷提升……近年來,西吉縣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在各級黨委和政府及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商飛”)定點幫扶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西吉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0月28日,中國商飛黨委常委、紀委書記,國家監委駐中國商飛監察專員羅興平帶隊赴西吉縣,督導鄉村振興定點幫扶工作開展情況。作為西吉縣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包抓領導,自治區政協主席陳雍陪同前往西吉縣新營鄉甘井村、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將臺堡鎮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現場,了解中國商飛在產業、人才、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幫扶情況。
持續定點幫扶 做西吉經濟發展的“助飛器”
2012年11月,中國商飛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對固原市西吉縣開展定點幫扶。從東海之濱到黃土高坡,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12年來,中國商飛堅持真情實意幫、真金白銀投、真抓實干扶,投入幫扶資金7254.7萬元,引進幫扶企業5家,實施重點項目180余個,助推西吉縣實現脫貧摘帽;先后選派10名掛職干部和7批104人支教團隊,從黃浦江畔來到六盤山麓,與六盤兒女同甘共苦、攻堅克難、振興共富,以堅韌支撐起協作的橋梁,用汗水澆灌出收獲的果實,彼此結下一段跨越山海的深厚友誼。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2023年以來,中國商飛及所屬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等各單位先后組織27批123人次到幫扶點協調推進幫扶項目,各級幫扶干部因地制宜細化幫扶地圖、創新幫扶舉措、落細幫扶項目,開創了雙向聯動、責任明晰、合力攻堅的生動局面。
“人員齊整的幫扶隊伍在產業幫扶中發揮了強有力的作用。去年,中國商飛幫扶團隊聯合甘井村村委會流轉了部分村民手中撂荒的土地,并將其改造成6000畝高標準農田,新建了172座設施農業大棚,打造了1055畝的雜糧種植基地……”調研中,新營鄉黨委副書記、副鄉長,甘井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浙波作為中國商飛的掛職干部,詳細介紹中國商飛在西吉縣開展的幫扶項目。
除了甘井村,“商飛印記”在西吉縣其他鄉鎮也不時可見,“商飛影響”在西吉持續彰顯。
每天天剛蒙蒙亮,西吉縣興隆鎮單南村南山腳下的“出戶入園”肉牛養殖園區就活躍起來了,養殖人員開著送料車忙著投放飼料。
“中國商飛投入資金100萬元,在我們村肉牛‘出戶入園’養殖園區建設年產6萬噸飼草料加工車間,引進16家養殖大戶成立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集中托管代養、入股等方式發展肉牛養殖,不僅擴大養殖規模、改善環境衛生,還解決了20多人的就業問題。”單南村黨支部副書記邊斌介紹,在中國商飛的幫扶下,園區將分散作業的養殖戶聯合起來,讓養殖業在產業鏈上不斷壯大,形成了集養殖、販運、屠宰、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化格局。
秋收時節,將臺堡鎮火集村的日光拱棚里一片火熱場景。棚內,村民們忙著采收辣椒;棚外,菜商們正等著采購新鮮蔬菜裝車運往市場。
“種菜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最近我還花了三十多萬元蓋了新院子。”50歲的火集村村民王衛東滿眼欣喜。“中國商飛在火集村實施引水灌溉項目,助力火集村將1200畝旱地建成高效節灌農田,年產冷涼蔬菜6000噸,產值1400萬元,惠及種植農戶103戶,戶均純收入10萬元以上。”火集村黨支部書記火彥紅介紹,今年,火集村百姓種菜已收入3300萬元,其中202戶種植戶戶均收入達10萬元。
為把冷涼蔬菜種成富民“熱產業”,中國商飛還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將西吉土豆引入國際商超開市客,推動西吉縣優質農產品走進高端市場;累計投入225萬元在西吉將臺堡鎮保林村、東坡村打造2000畝標準化冷涼蔬菜種植基地,扶持將臺堡鎮新建集配中心,指導農戶與“央企消費幫扶”“公益中國”等平臺簽訂供貨協議,打造“統一服務帶動標準化經營”聯農帶農新模式。
“一個月收入2000元,除了支付家中開支外,還有結余。”“從來沒有想到,自己還能掙到工資”……11月1日,在將臺堡鎮西坪村產業振興車間,工人們你一言我一語,講述在家門口務工帶來的好處。
走進艾草分裝車間,寬大的工作臺上,黃芪、姜片、當歸、紅花等中草藥一字擺開,十多名工人坐在臺前,熟練地抓起各種草藥,稱重后裝入棉紗袋。
自2018年開始,中國商飛在西坪村建設占地300平米的“艾草幫扶車間”,逐年投資建設艾草種植扶貧基地,利用1020畝閑置土地建成高原艾草育苗和種植基地,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提升艾草打絨車間、艾草制品車間、艾草工藝品加工車間3個幫扶車間。
“我們還研發了艾草暖頸貼、艾草精油等一系列中高端產品并逐步投產,幫扶車間運營企業完成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趙濱介紹道,艾草幫扶車間運營企業本年度固定用工23人,提供靈活崗位1000余個,實現人均年收入增加2.2萬元,村集體分紅30萬元。
特色產業發展旺,鄉村振興正當時。如今,每年6月,西坪村昔日的荒山被一片片艾草所覆蓋,空氣里彌漫著獨特藥香,村民們熱火朝天收割艾草。這一株株小小的艾草從田間到車間,從工廠到市場,變為艾貼、艾枕、艾條、沐浴包、足浴包等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
打造特色文化IP 帶動文旅“破圈”出彩
西吉縣有著中國首個“文學之鄉”的美稱,這里曾是古絲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享有“絲路古鎮”之譽,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存。同時,西吉也是紅軍長征的勝利會師地,見證了西吉人一代又一代的長征路。豐富的古文明遺存,代代傳承的紅軍精神,以及自發形成的“山花兒”民歌,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傳統手藝刺繡,構成了西吉縣當地的特色文化圈。
在時任自治區黨委副書記的陳雍的關心關注下,自治區相關部門積極主動配合中國商飛開展幫扶工作,大力宣傳寧夏特色手工文化產品。
2022年12月9日,編號為B-919A的C919大型客機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啟航飛往上海虹橋機場,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機正式交付首家用戶中國東航。伴隨這架C919一同飛行的,還有一件件來自西吉的作品。在飛機頭等艙中,繡有“‘9’就是這么可靠”一紅一藍的抱枕,為座艙增添一抹亮麗色彩。這些色澤鮮艷、制作精美的抱枕,都是西吉縣農家婦女一針一線繡制出來的。
“除了抱枕外,我們還開發了香包、鞋墊、桌旗、圍巾、手提包等手工刺繡作品。中國商飛也有很多‘西吉好東西’,如工作人員穿的皮衣、手提包、吃的蜂蜜等。”趙濱介紹,2020年,中國商飛聯合西吉當地手工藝人打造系列化、產業化的航空文化創業產品,帶動西吉婦女就業,助力西吉非物質文化產品走出去。
此外,中國商飛還采用“中國商飛助力+龍頭企業帶動+非遺傳承人簽約+市場化運作”的商業合作模式,以中國商飛援建的大飛機西吉文創基地為平臺,與刺繡、剪紙、磚雕、木雕等多領域多位非遺傳承人達成合作,開發出擺件、剪紙等20余類廣受市場歡迎的文創產品,將文化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產業優勢。
與特色文化產品共同“出圈”的,還有西吉令人難忘的美景。地處三山兩川之間的甘井村,有著獨特的生態資源稟賦。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眺望西吉海拔最高的月亮山,欣賞有大地指紋、歲月年輪之稱的最美梯田,還可以仰望星空,在天地遼闊間解鎖“手可摘星辰”的獨特體驗。
今年,王浙波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資源,打造了太空艙營地、特色民宿、觀光棧道、兒童樂園等旅游配套設施,自4月28日試運營以來,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各新媒體、短視頻平臺甘井村相關話題點擊量100萬余次。在甘井村內,王浙波還牽頭建設了群眾文化舞臺,制作宣傳視頻,舉辦特色歌會,推動一體化鄉村旅游產業業發展,進一步打響“西部福地,吉祥如意”品牌。
除甘井村的文旅產業外,西吉還有更多的“文化牌”。這里歷史悠久的紅色文化和特色音樂文化,也是西吉人文化底氣的又一來源。
以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等現有紅色文化陣地為起點,西吉縣正逐步打造紅色旅游文化線路,串聯火石寨、甘井村等特色生態景點,邀請當地群眾在旅游景點宣講“紅色故事”“西吉故事”,讓西吉的紅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在推廣“山花兒”特色音樂文化上,中國商飛與西吉本土音樂家馬希爾合作,策劃制作《西吉吉祥》《聽到花兒就想家》等“山花兒”歌曲,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持續推廣“山花兒”,增加西吉特色音樂的曝光度、知名度。
……
在中國商飛的協調和幫助下,西吉縣深入挖掘鄉村本土文化,讓民族文化與市場精準對接,在鄉村振興中綻放異彩。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聯合相關企業,深入挖掘西吉縣的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打造更多富有大飛機元素和西吉元素的文化IP,為西吉縣引入更多資源,探索數字化展示、虛擬現實體驗等更多創新方式,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趙濱說,中國商飛還將加強與國內外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文化交流,促進西吉文化多元發展,進一步提升西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許下支教“一年之約” 致敬愛與青春的“雙向奔赴”
“趁年輕,赴一場山海之約;到西部去,到基層去……”伴隨著《到西部去》的歌聲響起,2024年8月,第七批“大飛機支教團”的13名志愿者們接過接力棒,帶著拳拳愛心,在西吉開啟了新一輪的支教之旅。
“大飛機支教團”是中國商飛自2018年起,為落實“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的幫扶工作要求,選派公司優秀青年成立的支教隊伍。截至目前,中國商飛已連續7年累計選派7批104名優秀大飛機志愿者赴西吉支教,并開展航空科普活動。他們用一年的時間,將知識送進大山,點亮西吉的“詩與遠方”。
“今年9月,經過公司選拔,我有幸成為了支教團的一員,實現了從大飛機工程師到人民教師的角色轉變。如今我在西吉縣什字中學擔任七年級語文老師。跨越山海,真情支教,這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責任。我們用心照亮學生的路,給大山深處的孩子們播種希望的種子,待到春暖花開,希望孩子們都能有所收獲、成才圓夢。”第七批“大飛機支教團”團長王明黔說。
“我們在體會當地師生的熱情時,也感受到了壓力:面對眼前一張張天真稚嫩的臉龐,我們能否教好學生,讓他們成長為理想的模樣?”經過兩個月的支教生活,第七批“大飛機支教團”副團長鄒積昀若有所思。他說,絕大多數支教回應的都是城鄉教育差距問題,教師數量的不足、綜合教育資源的偏遠,都成為隔在城市與鄉村學生之間的一道坎。支教老師們除了教學授課,育人育己同等重要,盡可能幫助學生翻越那道坎,探索并守護正在萌芽的夢想。
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們走近孩子們,支教老師們發揮自身特長,通過學生家訪、心理疏導、物資捐贈、攝像留念等不同方式方法,為孩子們的成長增添一份來自遠方的關愛。
在完成學校安排的教學授課任務的同時,“大飛機支教團”充分發揮公司航空專業特色,開展航空科普課程,通過小課堂、大講座等形式,弘揚航空報國精神,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隊員們也緊扣時事,為孩子們分享航空熱點資訊,開展飛機知識競賽,策劃各類科普活動,充分激發學生能動性、創造力。
“到學校后,我們支教團的隊員們及時調整角色轉換,同步了解各校開展航空科普的條件基礎。經過前期準備,目前隊員們已經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系列航空科普活動。孩子們在這些活動中感受著藍天的廣闊和飛行的樂趣,他們認真聽講的眼神、振臂投出的紙飛機、模型制作時小心翹起的指尖……無一不讓我們深深意識到,在這片高原腹地上科普航空的意義。”鄒積昀說。
“大飛機支教團”的到來,給予了孩子們更多的知識,讓他們能夠用更廣的視野去認識世界,不僅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素養,也更加堅定了他們奔赴美好未來的志向與追求。“老師我以后到上海看你去!”“老師我以后也要成為大飛機設計師!”“希望你這三年不留遺憾,老師也期待聽到你的好消息,老師帶你在上海看更多的大飛機!”……一個個美好的約定,不僅是孩子們對支教老師的信任和喜愛,也是隊員們最初的期待。
7年來,除選派“大飛機支教團”之外,中國商飛還連續9年舉辦中小學生大飛機夏(冬)令營,共有370余名優秀中小學生前往上海航宇科普中心、上海科技館、中國商飛總裝制造中心等地現場學習;連續5年設立大飛機愛心助學金,累計投入130萬元幫助439名困難學生完成學業;連續多年舉辦大飛機航模挑戰賽,每年吸引全縣10余所中學的百余名師生參與活動,指導學生開展航模制作等系列活動……點點滴滴,見證了中國商飛幫扶的印記,而支教團成員們與學校師生的朝夕相處,也讓彼此的情感更加濃厚,友誼的花朵慢慢在西吉縣生根發芽。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心連者千里共好。下一步,中國商飛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立足西吉實際,發揮專業優勢,精準實施幫扶措施,積極謀劃產業項目,大力拓展幫扶方式,持續增強幫扶點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全面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