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厚重悠長的千載古韻遇上輕舞飛揚的創新因子,會融合出怎樣的發展盛景?
陜西,總會給出令人驚喜的答案!
11月28日至29日,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李邑飛,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張雨浦率寧夏黨政代表團赴陜西省學習考察,近距離觀察陜西加快推動創新發展的戰略舉措,感受兄弟省追趕跨越的發展勢頭、奔涌澎湃的創新活力,追尋思想之源、動力之源,以“他山之石”拓思路、開眼界、鼓干勁。
三秦大地,收藏著無數歷史風云,也孕育著新的時代風云。從創新港、秦創原到陜汽集團、種業硅谷……代表團一路追“新”,初見驚艷、細品欽佩——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陜西地處西部地區,在新時代也要有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的諄諄囑托,一步一個腳印篤定前行,在不斷自我突破中蛻變新生,對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對科學精神的尊重,對改革創新的執著追求,對“爭做西部示范”的堅定擔當,以及與之同頻共振、雙向奔赴的一個個群體和個體,攜漢唐雄風、掀創新熱潮,激蕩澎湃出無限開闊的未來!
踏上新征程,共同的使命、機遇和責任,陜寧兩省區親上加親,以學思悟到的“精氣神”對合作成果進行創新性轉化、全方位推動落實,方是陜西行、不虛此行。
從一個“港”、一座“原”到“三項改革”,相融共促聚變裂變
渭水之畔、西咸新區,西安交大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形如大鵬、展翅欲飛。
60多年前,西去的列車載著6000多名師生,從上海出發到達古都西安,用3年時間建起一所高等學府,創造了“交大奇跡”。
60多年后,依然用3年時間,西安交大在祖國西部打造出驅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科技之港。
歲月變遷中,拓荒者的志向、創造與熱情像種子一樣深深扎根,長成一片茂密繁盛的風景。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向西、向未來!站在新時代的路口回望,“西遷精神”依然感人至深、催人奮進。
自治區政府與西安交通大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留才引才,一度是西部省區的共性難題。
數據顯示,我國各類大學掌握70%左右的創新資源,企業投入近80%的R&D經費,由于兩者之間缺乏有效對接機制,科技成果一度被束之高閣、美玉蒙塵;科技創新循環不暢、肌體乏力。
打通產學研深度融合“任督二脈”,西安交大也曾“眾里尋他千百度”。
“能不能把企業引到校區附近,共享學校的人才資源和實驗室?”西安交大黨委書記盧建軍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2021年,創新港初建,他在與一位企業負責人交談時互訴心愁,交大有能力吸引高端人才但缺乏留人的平臺和資金,企業有錢但沒有引才留人的基礎和環境,兩個“怎么辦”碰撞中來了靈感,盧建軍提議“來創新港建研究院吧,你提需求、我招人才,咱們聯合干”。一算賬,企業招引一位海內外高端領軍人才年薪最低百萬元起步,交大僅需“一位研究生的年薪”,加上政府“進港”補貼,最高不超過50萬元。兩人一拍即合,校企共用,多方受益。
秉持這樣的理念,西安交大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加快建設科技創新港,聚焦企業主導什么、怎么主導,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樣深度融合,從基礎、關鍵、途徑三個維度破題,構建“1121”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模式,實施“6352”工程探索建立“學校招、企業供、政府助、協同用、多方贏”的高端創新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機制,推動“政產學研用金”6種要素進港,建設現代產業、未來技術、絲路國際3個學院、研究院、孵化器,構建政策、金融、配套、知識產權法務、服務5種生態,打造成果交易和創投2個平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解決企業“卡脖子”難題,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培育企業高質量增長點,構建起為企業孵化新技術新產業、為學校孵化新學科新專業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帶動新產品、新技術迭代周期成倍縮短。“借助秦創原總窗口牽引和‘三項改革’賦能,我們把交大積累的3萬項成果拿出來,由80位技術經紀人梳理出易于轉化的1400個,分享給進港的220多家企業,建立77個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第一時間把最新成果推給企業、推給金融資本,推行‘科學家+工程師’團隊聯合開展科技攻關,探索‘實驗室+公司’模式發展實驗室經濟,技術成果轉化天塹變通途,人才引流水到渠成。”盧建軍說。
“資源進港、成果出港”模式打造的全要素創新生態,釋放出“科技創新+”的無限可能。數據顯示,近三年創新港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了3倍、達到2400億元,而這一數據在過去20年的總和是2100多億元!西安交大也由此從創新資源的富集地轉變為創新發展的動力源。
創新港只是陜西不斷深化高校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一個縮影。目前,陜西省企業自建或與高校院所共建研發平臺逾千個,省級重點研發計劃中企業牽頭的項目資金占比超過七成。
一路繁花的背后,是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魄力和謀劃。
以“深融”加速轉化,體制機制改革是重中之重,是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的核心。
聚焦科技成果轉化中“不敢轉”“不愿轉”“缺錢轉”的難題,2021年陜西試點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啟動建設秦創原總窗口,重點突破、以點帶面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打造科技創新“點火器”。
秦創原氫能產業創新聚集區,從上游制氫、中游儲氫到下游用氫,形成完整產業鏈,吸引氫能企業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在這里,“上下樓就是上下游”,企業之間能夠非常便捷地進行資源整合,實現降本增效、協同發展。
點上看,“三項改革”系統集成的諸多措施招招切中要害,通過秦創原總窗口進行效能放大,建立起“挖掘—落地—服務—展示—打榜”全鏈條推進機制,吸引各類創新要素匯聚、融合、裂變,形成科創“熱帶雨林”生態,把教授們的“點子”變成“種子”,推動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上生產線、形成生產力,扎根三秦大地,賦能千行百業、惠及千家萬戶。
面上看,構建“一總、多區、多平臺”發展格局,推行“西安研發、地市轉化”“創新協同、地市聯動”等模式,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秦創原建設先行區和示范區,重塑動脈、暢通血管,將秦創原的驅動力源源不斷輸送到市縣、園區、院所、企業,引領帶動全域協同發展。
2023年,陜西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是2020年的2.34倍、2.97倍、2.70倍,“三項改革”經驗被寫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從陜西地方性試點上升為國家制度性設計。
一手抓秦創原提能升級、一手抓“三項改革”提質擴面,陜西省計劃用3年時間建設包括氫能、光子、新材料等在內的20個秦創原產業創新聚集區,力爭到2026年聚集區內各類主體營業收入總規模突破萬億級大關。
啟 思
令人艷羨的成績背后,是“創”的精神和“闖”的勁頭。
創新,需要與產業布局同頻的思維力、執行力,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視野、放寬格局,需要強烈的意愿和堅定的意志。
當前,寧夏正以新能源開發利用為牽引,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轉型升級行至關鍵處,急需創新驅動引擎打通關隘、引領發展。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四鏈”融合,政府和市場共同發力,結合實際整合、融合、撮合“散落”在園區、企業、高校的各類創新資源,推動企業與高校聯合設立創新中心,打造集成式孵化平臺,提高黏性彈性延展性,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勢能;一方面加大開放合作力度,借力發展、借勢登高,全面落實與西安交大的合作協議,探索建立“飛地創新、離岸孵化”新模式,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前沿技術、關鍵技術、顛覆性技術聯合攻關,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推行“實驗室+公司”模式,構建全領域跨界貫通、全鏈條循環暢通、全要素覆蓋融通的科技創新體系。
從楊凌種業硅谷到陜汽“飛馳人生”,登高望遠超前布局是關鍵
走進楊凌種業創新中心,一個個展示瓶內的小麥、玉米等各類種子,講述著糧食豐產的中國故事。
獲批省部級種業創新平臺34個、匯聚種業企業110家、在全國23個省份建立良種示范推廣基地……作為我國現代農業領域的“頂流”,“楊凌良種”名揚天下。
寧夏黨政代表團在先正達集團中國(楊凌)技術中心試驗基地,考察生物育種技術研發應用情況。
園區門口,“科學至上”四個大字生動闡釋了楊凌的成長秘訣。
2021年,國家《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明確在楊凌布局建設旱區種業創新基地,賦予楊凌“打好種業翻身仗”的時代使命。
楊凌借勢登高,聚力種業源頭創新,持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體制機制,從管種子向管種業、重產品向重產業、傳統模式向新業態轉變,加快建設我國旱區“種業硅谷”。
“苜蓿的蛋白質含量高,被稱為‘牧草之王’,田菁葉子里的粗蛋白含量高達30%以上,可與苜蓿比肩,且再生能力強,尤其適合在鹽堿地生長,是新型高蛋白優質飼草的‘潛力股’。”工作人員的介紹,引起代表團成員的濃厚興趣。
“光伏板下面能種嗎?”
“我們的南部山區光靠種糧食,百姓收入上不去,還有一些種不成糧食的山腰臺地,有什么適合種的作物?”
相互激發,現場科技人員興致勃勃:
“這個提議好啊,我們可以建立聯合實驗室,一起研究。”
“一定能找出農光互補、草光互補的新路子!”
……
在寧夏建立科技示范推廣基地7個,創新成果服務70%的寧夏葡萄酒生產企業,為寧夏培養輸送1.1萬多名農業人才;下一步將著重圍繞葡萄酒、枸杞、牛奶、牛肉、灘羊、蔬菜等6個重點產業發展需求,與寧夏加大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種業創新發展、科技成果轉化與示范推廣、人才培訓培養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從楊凌示范區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處處涌動著合作的潛力和希望。
從一組數據感受陜汽集團的“飛馳人生”:
全國每生產7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西安造”;
陜汽新能源重卡基地總裝廠車間,裝配1輛重卡僅需4.8分鐘;
今年前三季度,陜汽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210.5%,其中“智云”新能源車銷量突破5000輛,同比增長近9倍,成為行業“黑馬”。
寧夏黨政代表團在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考察商用車和零部件制造銷售情況。
是什么催生了“陜汽速度”?
抓住機遇,清晰定位,超前布局,說干就干!
時間回到2010年,陜汽開始研制新能源卡車;2021年,加速新能源賽道布局,成立德創未來重點研發氫燃料電池卡車,不斷推動新技術、新產品落地,產銷規模迅速躍居全國前三,“陜汽制造”新能源汽車走出國門駛向共建“一帶一路”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沿著重卡輕量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陜汽及時調整思路、規劃技術路線,聯合西安交大歷時2年,首次將鎂合金輕量化理念引入重載卡車設計制造全過程,再次引領趨勢。
啟 思
創新,不僅代表新事物的出現,更意味著仍然看上去“健康”的舊事物的“猝死”。隨著技術的加速迭代,企業著重考慮的環節,除了苦練內功,更重要的是始終保持敏感、保持警惕,提前謀劃轉型,隨時做好應對外部市場突變的準備,如果自身的“變形”速度趕不上市場“變心”的速度,被淘汰是早晚的事。要不斷自我更新、超前布局、說干就干甚至干了再說,方能贏得主動。企業發展如此,地區發展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