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村里有3家企業,務工、種菜,全村年人均純收入9000多元,頓頓有肉吃。”前幾天,西吉縣新營鄉張家洼村原村民、現賀蘭縣洪廣鎮廣榮村黨支部書記高定成與馬文偲視頻聊天,講述移民后的幸福生活。
結束通話,西吉縣移民干部馬文偲不禁想起了2013年5月的那個雨夜……
“下雨了,趕緊到村里看看,小心山洪把帳篷沖走。”在西吉縣新營鄉前往張家洼村的泥濘山路上,一行人打著手電,深一腳淺一腳疾步行走。
“啥時候搬,大家都等著呢。”“不要著急,已和安置縣協調好了,很快搬。”當馬文偲等人冒雨出現在村里時,村民紛紛走出帳篷,圍攏上來詢問搬遷事宜。
一個月后,張家洼村民迎來了整村搬遷的喜訊。
2013年6月25日,西吉縣組織十幾輛鏟車,在新營鄉到張家洼村之間的連綿大山上開出一條“通道”,86輛大型客貨車在村民翹首以盼中駛入村里。
“收到搬遷通知的村民早早收拾好鍋碗瓢盆,整理好舊木椽,給孩子穿上新衣服,在村里的糧場集合等待。”馬文偲清楚地記得,搬遷當天,天空飄著毛毛細雨,村里人聲鼎沸,比娶親嫁女還熱鬧。
當天深夜11時,張家洼村所轄張家洼、仇家峴、任莊洼、姜家坪、石家岔5個自然組177戶837人,乘車連夜搬遷到賀蘭縣洪廣鎮廣榮安置區。
“這一天,對于生活在大山里的張家洼村民來說,是命運的轉折點。”張家洼地處地質災害易發區,是“十二五”西吉縣第一個生態移民村。2012年,當馬文偲第一次到張家洼村入戶摸底時,被眼前的貧困景象所震驚。
“村民散居在1萬多平方米的山腳溝畔,進出村子只有一條狹窄的土路,受制于大山深溝,磚運不進村里,村民在土坯房、窯洞住了一代又一代。”當時村里唯一的水源是苦咸水,村民常年吃雨水或雪融水,很多老年人一輩子都沒有出過村。
當時,張家洼有耕地5770多畝,人多地少,加之土地貧瘠,缺少增收渠道,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只有2000元。“當老百姓得知搬遷消息,激動得不得了,一心盼著搬遷。”馬文偲說,2013年春節期間,村民把房子拆了,收拾好家當,在院里搭起帳篷,等著搬遷。“大家搬到安置點后,鋪好褥子,席地而眠,興奮地說著終于進‘城’了。”
諸如這樣激動人心的場景,貫穿了馬文偲10年的移民工作生涯。
2011年,“十二五”寧夏中南部移民工作啟動,寧夏第一批465戶勞務移民從西吉縣搬遷至石嘴山市惠農區,馬文偲被派駐石嘴山移民工作站,負責聯系就業企業、協調解決移民生活問題。
勞務移民采取先就業后安置方式,從自然災害頻發區、溝壑梁峁居住區等基礎設施不達標的村中選擇適合勞務移民的村民,以每月1800元至5600元的標準,安排在石嘴山105家企業就業。
“人們一邊上班,一邊等待安置點建設。”勞務移民安置點一般建在方便老百姓就業的城區、工業園區附近,生態移民安置點建在基礎設施達標、方便子女就學和生產的地方,馬文偲也參與了安置點建設。
“安置房面積按照每戶50平方米、54平方米標準,由安置縣區按標準建設。”2011年至2020年,西吉縣勞務移民、生態移民同步推進,共移民10萬人。其中,縣外移民1.1萬戶,縣內移民8000多戶,核對戶籍、建檔登記,馬文偲一戶一戶進村入戶摸底。
時至如今,移民工作已進入尾聲,但馬文偲還與很多移民保持著聯系,“他們搬走了,也永遠是我的鄉親”。
現在的張家洼村,只留下古堡遺址,無聲訴說著曾經的歷史。
搬遷后的“張家洼村”,已難覓昔日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