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方面。高水平的社會建設能為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文化昌明、生態優化提供重要支撐。人民生活品質是反映社會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面向“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并提出“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是對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出的明確要求,我們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重中之重,以更大決心、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努力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
社會建設水平涉及人民群眾對包括就業、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社會治理等社會發展領域方方面面的體驗和感受,也是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衡量指標。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綜合國力增強,我國社會建設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編制的人類發展指數,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1990年“低人類發展水平”躍升到如今“高人類發展水平”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我國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000萬人,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同時應該看到,當前我國社會發展也面臨一系列新任務、新挑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國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深刻改變人類交往方式,社會觀念、社會心理、社會行為發生深刻變化。‘十四五’時期如何適應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行為方式、社會心理等深刻變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健全全覆蓋、可持續的社保體系,強化公共衛生和疾控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加強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都需要認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的重要歷史時刻,我們要繼續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放到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以更大勇氣和智慧破除影響社會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具體而言,應抓好以下幾個要點。
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及性。一方面,要抓住同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痛點難點問題。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堅持和完善各項民生保障制度,進一步健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繼續取得新進展。另一方面,要建立體系、機制和相關保障制度,滿足人民群眾不同類別的需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一個現代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坐標,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發動全社會一起來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親善友愛的社會心態。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2035年遠景目標中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部分突出強調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說明:“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但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我們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激發人民創造活力,在持續發展中促進民生改善,補齊民生短板,擴大民生紅利,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創造更多社會財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總之,“十四五”時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我們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扎扎實實把人民生活、民生保障的基礎性工作、系統性工作做好,以高水平的社會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