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傳承工業設計
——天門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方勇的工業設計觀
工業設計對于國內紡機企業,始終是一個需要破解的題:4年前,紡機企業正著眼于機械性能的提高,無暇顧及家電領域轟轟烈烈開展的工業設計;2年前,紡機企業已經有意識地采用工業設計,但僅僅設計到外觀層面;今天,多數企業開始了解人性化在工業設計中的重要意義,卻仍然擔憂資源缺乏而裹足不前。
天門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用4年的工業設計經歷證明,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一種新技術可以如何從被認識發展到被應用,并最終在產品中代代傳承下去。
創造出的基礎
天門紡機的工業設計,始于4年前。當時國內紡機行業并不流行“工業設計”之說,甚至很多企業的技術人員都沒有聽說過這個詞。可以想象,當時整個行業并不具備開展工業設計的條件。
但任何群體都會有自己的意見領袖,任何行業也總會有敢于先行者。在紡機工業設計的新領域內,天門紡機這一次和太平洋機電集團、太行紡機一道,成了先鋒隊的一員。
天門紡機總經理沈方勇回顧那段經歷,坦承自己只是“意識到應該做些探索”,至于成本多大、效果如何,他并無預期。當時的情況是,市場尚屬于機械性能優先的時期,不管多丑的機器,只要性能高人一等,就不愁“婆家”。沈方勇或許只是憑著企業家的靈感來進行這項行為的:既然所有企業都主要考慮機械性能,我們為什么不能另辟蹊徑,美化一下外觀呢?
“最開始做的時候,就是想看看外部風格的變化會有什么效果。”沈方勇說。
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天門紡機需要為自己創造一系列基礎條件:人才儲備,即有一批懂得相關設計的技術人才;成本評估,即經過設計的機器地單位成本不能過高;知識儲備,即設計理念,應該能夠在不同代的機械中連續性地傳承下去。
2003年,沈方勇帶著公司研究所所長、制造部部長,來到上海東華大學。他們找到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王生澤,希望他能夠提供一些幫助。很慶幸,學院副院長王俊民正是研究工業設計的專家。天門紡機和東華大學由此開始了合作。
東華大學的介入,使天門紡機進行工業設計的各個基礎得到確立:在初期以外觀設計為主要訴求的時期,東華大學幾位專家的到來足以解決技術人員缺乏的問題;在成本控制上,由于機器結構也僅僅是做了微小變動,因此成本增加也能夠保持在可控范圍內;在知識儲備上,由于時間較為充裕,雙方可以充分探討,找到最適合的設計理念,并保證理念的可操作性。
實用的美感
實踐證明,合作是成功的。經過工業設計的天門并條機,不但在外觀上煥然一新,而且在部分功能上也實現了改進。
“我們采用的是藍、白相間的顏色。”沈方勇說。這種顏色和過去的紡機綠相比,既保留了紡機綠的功用性,又增加了時尚感。紡機綠的科學性在于,它不但能夠緩解工人的視覺疲勞,還可以區分開以白色為主色的纖維。但其缺點則是顏色有些土氣。天門紡機新設計的外觀,通過對藍、白搭配的協調,機器色調看起來比較順眼,還可以很容易地與落在上面的棉條纖維識別開來,他因此對這一設計很滿意。
沈方勇說,他前不久到福建長樂長源紡織有限公司去,該公司使用著多臺天門并條機。
公司技術人員指著工廠里的設備對他說:從外觀上看,他們把廠里的設備分成三種。一種看起來像60多歲的老人,另一種像12歲的小孩,而天門的并條機則像18歲的大姑娘。“18歲的大姑娘,意思就是看著順眼、成熟、親切、最舒服。”沈方勇解釋說。
工業設計的意義不僅止于此。雖然從外觀設計開始,但在摸索的過程中,天門已開始深入到人性化功能階段。天門紡機在研制新產品的方案確立之前,就要把工業設計加進去,從而使工業設計同樣在產品結構上發揮作用。“以前是先后,現在是同步。”沈方勇稱。
在產品構思階段即考慮工業設計,這是一個巨大進步。這實際上顛覆了以前先機械設計后工業設計的理念,使二者融合起來。其意義,就在于催生出無數的可能性:可以使機器更加方便好用,更加環保安全,更加美觀大方。天門已經理解了這一點,因此可以在單眼并條機的擋板上,大膽采用桔黃色的醒目顏色,“來點綴機器,并警示安全”。
“突出人性化,其實是一種理念問題。”沈方勇說,“只有當你始終把用戶當作第一的情況下,你才會產生這種理念,理解這種內涵。”
新的破與立
但是,發展總是要伴隨著問題的。沈方勇對工業設計的認識愈深,他的憂慮愈大:人才太缺乏了。
經過東華大學的幫助,天門紡機的產品已經可以形成統一的外觀風格,在內部構造上也有諸多突破。4年來,從315、317到381,再到TMFD801,幾代并條機產品基本實現了產品風格的連續性。但下一代呢?下下一代呢?如何把工業設計、機械設計更完美地融合進產品,既提升技術性能,又維系品味傳承呢?
這其實是一個整個行業都要面臨的問題。大專院校的美術人員畢業后,不愿意到企業去,而企業也不太重視這種人才,認為養一個這樣的人員還不如養一個電工;而已經在企業內的技術人員,也往往不屑于學習工業設計,認為那樣是沒有地位的。沈方勇決定在公司內部,確定專門的人進行工業設計研究時,就碰到這樣的問題。
天門打算派一個人到東華學習工業設計,最終入選的是一個非科班出身的技校生。“底子薄,不是大學生。但是他做過機加工、板金加工,很愿意學,所以就派過去了。”沈方勇說。
一個技校生從專科生直接上研究生,這種頗有無奈的選擇,實質上反映的是工業設計人才的缺乏和機械設計人員認識不足的矛盾。而這種矛盾,也只能在全行業對紡機工業設計的認識不斷深入時,才會逐漸解決。
沈方勇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但在此之前,他仍不得不為了實現設計的連續性,而苦苦追尋新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