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寧夏西吉縣馬鈴薯原原種培育大棚里綠意盎然,拇指大小的種子飽滿圓潤。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是糧食之基。西吉縣不斷加大馬鈴薯種子繁育科研投入,抓牢產業“芯片”,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西吉馬鈴薯產業發展經歷了自給自足、迅猛擴大、穩步發展3個階段?!蔽骷h馬鈴薯產業服務中心主任蘇林富介紹,20世紀90年代之初,當地老百姓依靠種植馬鈴薯解決吃飯問題,馬鈴薯種子農戶自繁自用,品質良莠不齊。
1990年,隨著西吉第一家精淀粉廠建成,淀粉加工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帶動馬鈴薯種植面積增加,馬鈴薯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豆子”。隨著馬鈴薯大面積種植,一個品種多年種植引發種子退化、產量下降的弊病集中顯現。
“尤其馬鈴薯從吃糧轉向外銷,消費者對馬鈴薯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解決馬鈴薯種子退化問題迫在眉睫,生產口感好、營養全、競爭力強的優質馬鈴薯被提上日程。”蘇林富介紹。
1998年8月,西吉縣成立馬鈴薯生產研究所,開展馬鈴薯品種的引進選育、脫毒種薯的繁育推廣、貯藏技術研究示范等工作。從此以后,西吉馬鈴薯走上獨立研發的路子。
“當時人才、設備、技術一窮二白,連營養液配置的基本知識都不懂,一切從零開始?!碧K林富回憶,西吉縣組織農技人員到青海、甘肅等地“取經”,同時邀請馬鈴薯種薯研究員來到西吉,開展技術培訓、種薯繁育,推廣優良品種,改進種植技術和儲藏技術。
“但老百姓不了解脫毒技術,對脫毒生產出的原原種有些抵觸,甚至在推廣種植脫毒種薯時,有人選擇個頭小的種植,用個頭大的種薯喂養牲畜。”蘇林富介紹,通過不斷宣傳推廣,老百姓從種植優質馬鈴薯中嘗到了甜頭,主動爭取種子種植。
產業興旺是脫貧富民的基礎,科技創新是產業興旺的動力。隨著科技進步,西吉縣投資1200多萬元,建設集無菌生產、設施農業、種薯貯藏、試驗示范為一體的馬鈴薯高新科技示范園區,為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新技術、新成果、新信息支撐,有效帶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同時,西吉縣推廣馬鈴薯脫毒種薯“農戶自繁自用,企業繁育供種”模式,集成推廣“選用優良品種+脫毒種薯+覆膜保墑種植+膜上覆土+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畝產量2500公斤至3000公斤。紅耀鄉大堡村村民何跟明,種植優質馬鈴薯40畝,除去成本,年純收入10萬元。
在當地政府支持和農技人員努力下,一個個技術難關被攻克,科技創新成果喜訊不斷,一個個項目在西吉相繼落地生根。
先后選育馬鈴薯新品種“寧薯9號”“寧薯13號”、專用馬鈴薯脫毒種薯快繁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馬鈴薯貯藏保鮮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馬鈴薯優良品種大面積高產栽培技術等項目和種子。
2006年3月,西吉縣馬鈴薯生產研究所更名為“西吉縣馬鈴薯產業服務中心”,組建成立寧夏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獲得脫毒馬鈴薯生產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2009年,寧夏實施馬鈴薯脫毒種薯三級繁育體系建設項目,西吉縣逐漸成為全區乃至全國重要的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
“采用氣霧法生產,節約試管苗90%,每株生產原原種50粒至80粒,單位面積生產原原種1500粒以上,生產能力翻一番,脫毒原原種繁育能力顯著增強?!蔽骷h馬鈴薯原原種生產技術研究與繁育二級研究員何建棟介紹,一粒原原種通過繁育,可生產商品750公斤商品馬鈴薯。
2017年,在西吉縣紅耀鄉小莊村建立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核心攻關示范區,自治區農牧廳邀請國家統計局、寧夏調查總隊、統計局等單位專家進行了現場實收實測,畝產達6246.98公斤,較2014年6162公斤畝增產84.98公斤,創全區馬鈴薯單產歷史最高紀錄。小莊村憑借這個成績躋身全區馬鈴薯產業的“種子選手”。
近年來,西吉縣在新營、紅耀等6鄉鎮,建設3個馬鈴薯脫毒繁育中心,生產原原種6000萬粒;建設原種繁育基地1.3萬畝,繁育原種1.5萬噸以上;建設馬鈴薯一級種繁育基地10萬畝,繁育一級種薯20萬噸以上。形成了縣有繁育中心、鄉有種薯基地、村有擴繁點、組有良種示范戶的四級良繁體系,全縣馬鈴薯良種覆蓋率達92%以上。
如今,西吉縣已成為全國第一批馬鈴薯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之一。馬鈴薯種薯除滿足本縣需求外,銷往陜西、四川、云南、廣西、山西等地,形成了馬鈴薯種薯走出西吉、走向全國的良好局面。
2020年8月,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研發成果發布和觀摩會在西吉縣舉行期間,西吉縣與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簽訂了技術幫扶協議,為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和科技服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