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寨以丹霞地貌著稱,是我國北方發育最為典型、分布集中、造型奇特、規模宏大的丹霞地貌群,面積98平方公里,也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海拔在1960—2450米之間,雄渾壯觀、神奇峻秀。2004年1月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國家地質公園,2007年5月舉辦開園揭碑儀式,“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主碑碑名由國家書協副主席、原軍事博物館館長李鐸先生題寫。2009年5月又被評為“全國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具有較高的旅游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是避暑療養、休閑度假、攀巖探險的勝地。
這里怪石林立,溝谷縱橫,丹峰綠樹相映成輝,險峰、怪石、石窟、茂樹堪稱火石寨自然景觀四絕。鮮明的季節特色,形成迷人美景:春天紫丁香花開,溝谷流香,夏季百花爭艷,綠茵蔽天,秋日金麥紅葉,野果飄香,冬季千峰玉雕,萬壑銀裝,四季美景,攬不勝收,讓人心曠神怡,留戀忘返。這里丹峰赤壁,造型獨特,美輪美奐。景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物種多樣,植被繁茂,丹霞地貌和原始森林在這里完美結合,造就了最奇異最多彩的自然景觀,佛道伊三教在這里和睦相處,成就了中國唯一的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火石寨,是洗心養肺的樂土,也是朝拜修心的圣地!
關于火石寨得名還有一個傳說:這里原本叫做穆柯寨,是穆桂英的大寨。宋將孟良為了破解遼兵布下的“天門陣”,便向穆柯寨借取鎮寨之寶——“降龍木”。穆桂英自然沒有輕許,孟良只好放火燒山以此逼迫穆桂英,結果火燒紅了山上的石頭,穆柯寨因此變成了“火燒寨”,而火石寨就是“火燒寨”的諧音。至今,民間還將西吉縣城叫做“穆家營”,據說就是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前駐扎軍隊的地方。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勇者樂險,今天就看我們的了”一位大爺說著大步跨向前。我們腳踩人造石級,手扶鐵鏈,一步步蜿蜒攀上。云臺山上有玉皇閣、大佛殿、菩薩殿、牛王殿、萬壽殿等洞窟30多孔,洞窟均鑿建在懸崖絕壁上,置身其間,心清神爽,飄飄欲仙。窟室多為長方形平定式,窟內有姿態神異的石雕像,其中最大的是釋迦牟尼佛像。禪佛寺石窟鑿造在一座尖頂寶塔式的石峰上,猶如長矛刺天,四壁懸空,奇特異常。攀上峰頂,云霧飄然腳下
翻越云臺山頂,此時正逢春夏時節,滿山遍野花草叢生,色彩斑斕,蜂戀蝶舞,生機盎然。在稀疏的林木間,還生長著一簇簇箭竹,為云臺山增添了幾分南國姿色。順著彎曲的石梯,不知不覺來到情人谷。真是處處有景,步步景變!這里群山環抱,峰青巒秀,百花吐艷,鳥語花香,深邃優雅,仿佛能感覺到大地的呼吸,觸摸到大地的心跳。這里奇特的天然造型,似鬼斧神工,天姿百態——有的像金字塔,高聳入云;有的像古城堡,丁平、身陡、麓緩;有的像飛來石;有的像匐地的雄獅猛獸;有的像閣樓,一層層的窗戶敞開著青秀的心靈。
傳說歸傳說,在火石寨還確實有個古戰場,叫大石城,只不過和穆桂英沒有什么關系了。大石城位于云臺山山頂,四面峭壁陡立,地形險要異常,易守難攻。大石城曾是西吉八景之一,稱為“石城天險”。整個大石城形狀像一頭臥牛,東南角有人工開鑿的石階用以上下攀登出入,現保存有大量的明代軍事建筑。明代時,石城因滿俊曾據此與明軍大戰而著名。
滿俊是蒙古族,又名滿四,其祖巴丹自明初率部歸附后,在六盤山下“世以千戶畜牧”。成化四年,滿俊不滿官府對他的猜忌而聚眾起事,明朝調集三萬大軍對石城進行圍剿,最終在明軍的威逼利誘下,叛徒出賣了滿俊,里應外合,石城被明軍攻陷。滿俊事件對明代中后期對土達(即歸附的蒙古部落)的政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火石寨景區內,最令人神秘的所在便是黑窯、甘石窯和馬蓮彎子三個拱北,其建筑風格獨特肅穆,令人叫絕,是中國伊斯蘭教尕德忍耶門宦的宗教圣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虔誠的穆斯林信教群眾扶老攜幼,從全國各地、從四面八方涌向這里,點香上墳,了卻心愿,成了風景中的風景。
火石寨,猶如一片未經開發的處女地,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正含情脈脈的等待著有心的人們去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