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中午,西吉縣田坪鄉燕李村沐浴在暖陽中,綠色在山梁溝道彌漫,紅色琉璃瓦房、藍頂圈棚、白色覆膜玉米地相映成趣,羊咩狗吠渲染著鄉村的勃勃生機。村民李登科拎著水桶來到羊圈,水嘩嘩倒入槽里,羊只聞聲快速圍攏。
“不要擠,不要擠,水多著呢。”看著羊搶著喝水,李登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今年年初,李登科以市場價700元,出欄20只羊羔,收入1.4萬元。“圈里還有30只大羊、19只羊羔。”
看著羔羊在圈里撒著歡兒,李登科的思緒飄向幾年前。
面臨困境
李登科一家4口人,女兒出嫁后,兒子在外地上大學,妻子陳轉英殘疾,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他患有腎病,讓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那時,不知道今后日子怎么過,心里惶恐不安。”李登科說。
“李登科的問題也是當時燕李村村民面臨的普遍問題。”田坪鄉黨委書記馮建洲說。
燕李村距西吉縣城56公里,地處寧夏與甘肅交界處,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村組之間距離遠,上萬畝耕地分布在山坡上,干旱少雨,抗災能力弱。
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之初,燕李村的經濟收入位列田坪鄉12個行政村末尾,全村156戶716名常住人口中,李登科等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90戶422人,貧困發生率59%。
同年,自治區人社廳開始定點幫扶燕李村,并派駐扶貧工作隊。
“山大溝深坡地多、干旱少雨災害多、村民文化程度低、缺乏支柱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村民靠天吃飯……”扶貧隊員帶著鋪蓋住進村里,第一時間進村入戶調研,結果出乎意料。
“去駐村的路上,我們設想過N個貧困場景,沒想到親眼看到的現狀比想象中的更嚴重。”燕李村第一書記凌東哲說,“村民以種植馬鈴薯、玉米和雜糧為生,村里只有個別村民按傳統方式零星養殖牛羊,擁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8人,青壯年外出打工,村里留下的多半是老人、婦女和兒童。”
建模破局
唯有改變,才有出路。
“針對燕李村的實際情況,走傳統發展產業的路子明顯行不通。”扶貧隊員分析村民致貧因素后,決定從創新入手,帶著村民脫貧。
扶貧隊員先后對牛、羊、五黑雞、珍珠雞、錦雞、兔子和蜜蜂等養殖項目,以及花卉、草藥、瓜果、蔬菜等種植項目考察,反復斟酌后發現,燕李村距離市場遠,村民缺乏技術,發展特色產業市場風險高。
“我們最終把勞動強度不大、技術要求不高,在當地有一定養殖基礎,且市場行情穩定的養羊,作為脫貧主導產業來抓。”凌東哲說。
主方向確定后,采取什么樣的方法發展產業,又擺在了扶貧隊的面前。
“扶貧初期,缺乏資金,村民又不愿意承擔養殖風險。”扶貧隊按照讓一部分村民先富起來,再帶動大家共同富起來的思路,結合燕李村實際,設計了“全贈半返”的養殖模式。
按照先扶持第一期養殖戶,然后第一期帶動第二期、第二期帶動第三期,第三期帶動集體經濟,將90戶貧困戶分為三期進行循環。
2014年初,“全贈半返”模式正式啟動,扶貧隊籌資23萬元,購置270只羊,按照1只公羊加8只母羊,贈給第一期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飼養。
同時,田坪鄉政府、燕李村村委會、受贈戶、被贈戶四方簽訂“全贈半返”養殖協議,共同對受贈戶進行監督。
村民李國璽作為受贈戶之一,領回9只羊后精心飼養。
兩年后,李國璽飼養的羊數量增至30只。2016年7月,李國璽按照協議,將4只母羊返給第二期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隊按戶配贈5只羊,確保第二期和第一期贈養的羊只數量一樣。
2017年,第二期30戶根據協議,每戶拿出4只母羊返給第三期貧困戶,扶貧隊戶均再配贈5只羊……
如此循環發展,燕李村在短短5年內,貧困戶全部參與到養殖產業中,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家有羊圈、戶戶羊只成群,形成了脫貧致富產業。
抱團致富
如今走在燕李村,談“羊事”說“羊情”成了村里人的主要話題,通過“全贈半返”脫貧致富的故事一個又一個。
貧困戶李玉剛有4個孩子上學,家庭負擔重。之前,他以務農為主,收入僅夠維持生活,農閑時,他和妻子偶爾外出打工,收入甚微。
2014年7月,李玉剛通過“全贈半返”模式領到9只羊飼養,截至目前已出欄234只羊,收入18萬多元,存欄29只。
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兆林因外出務工遭遇車禍,腰部受傷嚴重,無力下地干活,兩個孩子讀書,全家收入主要靠妻子種地。2014年7月,李兆林領到9只羊飼養,共出欄135只羊,收入10萬多元,存欄28只。
“現在,養羊是我唯一能干的營生,供娃娃上學再不發愁了。”李兆林自豪地說。
李登科作為第二期“全增半返”受益者,從9只羊養起,又租賃村集體5只母羊飼養,幾年出欄120多只羊,收入10萬多元。
“除孩子上學、生活開支外,銀行存款還有幾萬元。”李登科開心地說,這在幾年前,想都不敢想。
“截至2019年底,在燕李村共投放548只基礎母羊和87只公羊,帶動全村飼養羊7100多只。”凌東哲算了一筆賬,按照每只羊市場價1000元計算,燕李村新增資產700多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資7.6萬元。
通過“全贈半返”模式,燕李村走上一條養羊脫貧致富的路子。
在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贈半返”項目全覆蓋的同時,燕李村將第三期受益戶返還的羊交到村集體。扶貧隊結合村集體經濟發展,將集體羊場中體況良好的母羊返租給村民代養。
2018年,李國璽以每只羊每年上交村集體150元租金的標準,代養5只母羊,兩年共產30只羊羔,收入2.4萬元,除了交給村集體的1500元租金外,凈賺2萬多元。
“通過‘返租代養’的方式,既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也可幫助缺乏資金規模小的養殖戶擴大養殖規模,實現了農戶和村集體雙贏。”凌東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