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鎮單家集活畜交易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寧南山區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和西北地區最大的村級活畜交易市場。興隆鎮單北村村民單云平是單家集活畜交易市場繁榮發展的見證者,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多年積累的養殖、販運經驗,單云平也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牛倌”和“牛販子”。
寒冬臘月,寒冷侵蝕著北方每一寸土地,凌晨5點的天空漆黑一片,單云平父子卻早早起床,快速洗漱后,便起身趕往自家的養殖場。今天是單家集活畜交易市場交易日,單云平盤算著,今天出售兩頭肉牛,同時再從市場上采購幾頭好牛回來育肥。
今年45歲的單云平,因為在牛行業里前后摸索近20年,如今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牛倌”,牛棚里肉牛存欄有140余頭,不管是識牛還是養牛,單云平都很有經驗。
來到養殖場后,開門、燈亮,單云平父子立馬開始給牛添草,之后便開始往車上裝牛,不到十分鐘,兩頭肉牛裝車完畢,準備出發。
原本以為5點多過來已經算是早的,然而來到市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密集的人群、牛、大卡車、三輪車已經擠滿了整個集市。閃爍的燈光、喧囂的人聲、此起彼伏的牛叫聲,讓整個交易市場熱鬧非凡。
來到市場,單云平快速的找好位置,把牛卸下車后拴在欄桿上,不一會兒就有人過來詢問價格,對方摸摸牛肚子、看看牛身型,然后把手塞進對方的袖筒,捏一捏對方給出的手指,用古老的方式交換價格信息。
一會兒功夫,單云平的兩頭牛就成功售出,并被打上記號。在這里買牛的客商或者養殖大戶,一般都會有自己專用的記號,而記號的形式又根據自己的喜好各不相同。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們信字當頭,只要做了記號,就表示交易達成,接下來只需要把牛送到對方的牛棚里,結清錢款即可。
單云平出售自己的肉牛后,緊接著要完成今天趕集的另一個目的,他邊走邊看,不時向賣牛的人詢問價格。還是同樣的方式,摸牛肚子,看牛身型,有時候還看看牛的牙口,然后再是捏手指,詢價砍價,你來我往,一系列操作下來,有的直接交易,在牛身上畫上綠色的叉號標記,有的價格沒有談攏,旁邊就會冒出個“牛經紀”為雙方撮合,促成這筆交易。
一個多小時后,單云平相好了5頭牛,市場內的牛大多數也已經完成交易。而此時的天空已經放亮,雖然交易接近尾聲,但市場內依然熱鬧,早餐攤點、各種售貨攤位生意火爆,為這個市場再添了幾分繁榮。這時在市場上看了有近三個小時的單云平,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家中。
在單云平的生意經里,能夠及時準確掌握市場行情非常重要,單家集活畜交易市場就是最好的信息集散地,這里年交易量超過20萬頭(只),成交額達40億元左右,并由此衍生出牛羊屠宰、販運、牛羊皮交易、雜碎販運、加工銷售等一系列產業鏈條。
近年來,西吉縣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打造西吉肉牛品牌,出臺一系列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全縣形成“家家種草,戶戶養畜”的小群體、大規模草畜發展模式,并逐漸向科學化、機械化、高效養殖方向發展,為全縣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讓群眾獲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強、安全感更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