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在應對風險挑戰的實踐中,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如何科學把握在經濟工作實踐中積累的規律性認識,更好地指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行動,這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綜合來看,在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重點把握好以下五個方面的關系。
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偉大創造,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的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將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起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越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政府持續轉變自身職能,通過“放管服”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市場機制和政府治理作用的發揮奠定了基礎。邁入新發展階段,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新型舉國體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通過“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協同發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推動我國經濟體系不斷優化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的關系
供給和需求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兩個基本方面,供求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居民的需求內涵和層次不斷提升,對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使得供求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凸顯。事實證明,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表現為有效供給能力不足。推動高質量發展,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有機結合起來,使供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平衡。
新發展階段我國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繼續鞏固“三去一降一補”的成果,推動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強科技創新等領域補短板力度。當前,在世紀疫情的沖擊之下,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這對處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的關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堅持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增強供給體系的韌性,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進而提升國民經濟體系的整體效能。
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關系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水平對外開放。改革開放后,我國充分抓住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機遇,發揮勞動力成本低廉、產業配套齊全、基礎設施完善、營商環境優良等優勢融入國際大循環,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貢獻了世界。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紀疫情致使各國內顧傾向上升,國際經濟循環格局發生深度調整,這使得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變化,需要根據新形勢提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戰略。
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本質就是要在新發展階段處理好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關系。一方面,加強國內大循環在雙循環中的主導作用,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消除瓶頸制約,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以高質量的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另一方面,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通過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進而以高質量的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
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系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課題,也是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既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又要防止兩極分化,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最主要的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是基礎,但并不是說要等著經濟發展起來了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還要把“蛋糕”分好。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必須把握好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系。一方面,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協調好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系,制度是重要的保障,要通過創新制度安排,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完善公共服務政策制度體系,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在高質量發展中縮小貧富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的關系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生態環境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經濟社會發展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服務,也包括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如何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的關系,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是在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程中,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輝煌成就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事實上,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短期內可能給經濟發展帶來一定壓力,但這種壓力并非源于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力度,而是源于產業結構不合理、綠色創新發展能力不足、社會治理水平不高、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因此,新發展階段要堅持一手抓傳統產業和能源結構的改造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和提高新能源利用水平,通過創新驅動提升綠色發展水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穩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開拓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