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賀蘭縣菜農喜獲豐收。張文攀攝/光明圖片
在第九屆寧夏種業博覽會上,工作人員展示蔬菜優質品種。王建宏攝/光明圖片
在寧夏紅寺堡四中,移民子弟正在書法社團練習書法。王建宏攝/光明圖片
黃河造就了寧夏沃野千里的江南景致。張文攀攝/光明圖片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跨越】
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韋蟾在《送盧潘尚書之靈武》中描述了寧夏一帶的景致: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赴寧夏,強調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
壬寅盛夏,從寧夏北部一路南行,覽嵯峨賀蘭風骨傲、沃野稻田美如畫,觀大漠長河落日圓、古長城上繁星稠,嘆黃土塬上綠裙舞、六盤山間梯田翠。
塞上江南越來越美了!
1.重塑好山好水好風光
寧夏高顏值的背后,是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的政治定力。
曾經,一味地索取,讓“黃河怒吼”“賀蘭山哭泣”。寧夏以“上游少排一些污染、少輸一粒泥沙,下游就多一份清澈、多一份安寧”的自覺,努力打好治河復灘、治沙固土、治水定量、治山增綠、治污除患的組合拳,協調推進降碳、節水、減污、擴綠、增長,在黃河流域率先推進“四水四定”,近10年累計投入1150多億元,實現域內劣Ⅴ類水體和黑臭水體全面清零,黃河干流寧夏段水質連續5年保持“Ⅱ類進Ⅱ類出”。
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內83處礦業權全部退出,保護區外圍重點區域煤礦關閉退出,遺留礦坑和無主渣臺完成整治,通過采坑回填、削坡覆土、播撒草籽、植樹綠化等,寧夏的“父親山”重披綠裝。
“高原綠島”六盤山區,植樹造林、改土治水的綠色接力從未間斷。寧夏通過持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400毫米降水線綠化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南部山區樹木成林、山水成景。
在“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都難”的寧夏,十年時間,全區森林覆蓋率從11.9%提高到16.9%,地級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連續6年保持在80%以上。
寧夏6.64萬平方公里的袖珍版圖上,過去隨處可見的“禿頭山”變成了碩果累累的“花果山”,曾經無人問津的貧瘠區變成了絡繹不絕的風景區,絕跡已久的珍稀野生動植物重返家園。
好山好水好風光,塑造出一個“給心靈放個假”的山河空間。
2.追求綠色轉型高質量
前不久,2022年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和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寧夏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位居全國第一,幾項主要經濟指標逆勢上揚,創造了10年來的最好水平。一時間,“欠發達”“領跑”等關鍵詞的組合引發了更多人對寧夏這匹“黑馬”的關注。
成為“黑馬”并非偶然,這是寧夏堅持不懈大抓發展、抓大發展、抓高質量發展的結果。10年來,寧夏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發展、實現新跨越,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1%、高于全國年均增速0.5個百分點,連續跨過3個千億元大關,人均GDP翻了近一番。
這種高增長并非低水平重復。過去,“傻大黑粗”型的“低效產業”一抓一大把;如今,“窈窕淑女”型的“專精新特”企業一數一籮筐。現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枸杞、葡萄酒、奶產業、文化旅游……一批具有成長潛力、發展活力的新興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產業的“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寧夏,這個西部欠發達的小省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十年翻了一番,“科技支寧”東西部合作的“寧夏模式”在全國推廣。400萬噸煤制油成套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維爾鑄造高鐵枕梁、吳忠儀表關鍵閥門、共享鑄鋼3D打印等“單打冠軍”讓人眼前一亮,一批高科技領跑全國甚至全球。
“高質量”是寧夏轉型發展“縱軸”上的必然要求,也展示出沿黃協同發展“橫軸”上的領跑姿態。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賦予寧夏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時代重任。寧夏在沿黃9省區率先出臺“四水四定”方案,先后7次召開推進會,穩步推進產業發展、生態保護、基礎設施、改革創新、項目建設等重點任務,推動清潔能源、新型材料、葡萄酒等重點產業集約發展。寧夏成功舉辦5屆中阿博覽會和首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獲批建設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國際經貿拓展到169個國家和地區,逐漸融入國內國際大市場。
3.建成富裕祥和新家園
互聯網搜索引擎上輸入“西海固”,能彈出一千多萬個搜索結果,相關延伸搜索不乏“苦甲天下”“貧困”“移民”等。而就在十年間,這個曾經絕對貧困的標本,成了“全面小康”的標志。
寧夏探索易地搬遷扶貧,123萬貧困群眾從“窮山溝”搬到“米糧川”。十年來,對標“兩不愁三保障”一鼓作氣、盡銳出戰,80.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9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寧夏成功翻越脫貧路上的“六盤山”。
在百萬移民遷出區,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死循環得以終結,生態“顏值”和產業“綠值”共同提升,冷涼蔬菜走上了東南沿海的餐桌,青山環繞的美麗鄉村成為城市游客的打卡勝地。
移民遷入地,黃河水將沙丘荒漠變成阡陌縱橫的綠洲新城。在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下,福建省援建的“閩寧村”發展成為閩寧鎮,群眾年人均收入從1997年的500元躍升到1.6萬多元、增長了32倍,水電路訊進入了脫貧群眾家中,人人享有優質便捷的教科文衛服務,群眾過上了過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探索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跡,寧夏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邁出了新的步伐。
安居樂業的沃土,離不開團結之水的浸潤。在寧夏,各族群眾守望相助、手足相親,如今,全區各地級市都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涌現出了王蘭花等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同學校共班級、同車間共班組、同小區共樓棟,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已成為寧夏最普遍的生活方式。
塞上寧夏,江南之形更勝,江南之神愈聚。非凡十年,塞上更江南!
【2012】
●地區生產總值2131億元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6166元
●森林覆蓋率11.9%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04元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4家
●全區接待國內外旅游者總人數1340.89萬年人次
【2021】
●地區生產總值4522.31億元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2549元
●森林覆蓋率16.9%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04元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56家
●全區接待國內外旅游者總人數3623.67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