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流轉土地之前,種植青貯玉米畝產收入1000元,費事又費力,還掙不上錢。自從和大岔村聯合建成冷涼蔬菜基地以來,家里13畝土地流轉后增收1萬余元,而且家里3口人在基地務工每月又能增加6000余元。”7月11日,西吉縣西灘鄉廟灣村村民王保龍以親身經歷佐證村上發展特色產業的好處。
今年,廟灣村與大岔村緊盯“兩個高于”目標,堅持建基地、優品種、擴總量、促增收原則,試點建設千畝冷涼蔬菜種植基地促民增收。“我們兩個村子通過‘村黨支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運行模式,流轉68戶農戶826畝土地,與引資企業統一簽訂種植協議,種植打造‘高效節水灌溉+冷涼蔬菜甜椒’千畝冷涼蔬菜種植基地。”廟灣村黨支部書記馬凱忠說。廟灣村通過高效節水灌溉以工代賑項目建設,吸納務工村民 2萬人次、獲取勞務報酬240萬元,還通過蔬菜種植基地提供長期就業崗位60個,帶動季節性務工崗位1.75萬人次。
廟灣村村民在大岔·廟灣千畝冷涼蔬菜種植基地務工。
近年來,西吉縣堅持黨建引領,扎實開展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富民行動,以現代農業發展、經營體制改革、基地化建設及打造文旅“打卡地”等為載體,圍繞肉牛、馬鈴薯、冷涼蔬菜、勞務、鄉村旅游、雜糧六大重點產業,通過“黨支部共同體”“小村聯盟”“強村帶弱村”等抱團發展模式,健全聯農帶農富農機制,推動產業布局區域化、經營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讓特色產業發展成為群眾增收的“新引擎”器。
震湖鄉黨岔村按照“支部牽引、融合發展、黨群共富”的思路,依托“蒼天一滴淚”文創基地,發展集民宿、房車露營、商業街區、古堡鄉村記憶館、兒童游樂場、采摘園為一體的文旅產業,讓群眾在家門口也吃上“旅游飯”。“自從五一開始,每天平均有1000名來自西吉、隆德、彭陽和甘肅靜寧、會寧等地客人,感受鄉村慢節奏的休閑生活,營業額有五六千左右。”震湖鄉黨委書記靳利介紹。
“蒼天的一滴淚”——震湖已成為黨岔村著名的旅游景點。
西吉縣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因地制宜、創新驅動、綠色生態、融合拓展,加快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激發鄉村經濟發展活力,促民增收。“我們持續堅持黨建引領,開展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富民行動,打造吉強鎮馬營村、將臺堡鎮火集村、王民鄉小灣村等高山冷涼蔬菜種植基地3萬畝,標準化種植基地30個5萬畝;打造紅耀鄉小莊村、新營鄉車路灣村等馬鈴薯種薯繁育示范村10個;打造吉強鎮蘆子溝村、新營鄉腰巴莊村等集中連片500畝以上標準化雜糧種植基地40個6萬畝;打造震湖鄉黨岔、新營鄉甘井、火石寨鄉沙崗、偏城鄉下堡等一批特色文旅基地;建設震湖鄉孟灣、田坪鄉大岔等‘出戶入園’肉牛養殖區4個,推動特色產業形成規模優勢和集群效應。”西吉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