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夏在西部大開發中表現亮眼,不僅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而且由單向幫扶向合作共贏轉變。通過區域聯動發展,一批國內頭部企業形成了“頭在東部、身子在寧夏、市場在國外”的布局,助力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產業持續拓寬發展空間,推動西部科技和產業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形成東中西部深入融合發展、共同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的新局面。
在銀川經開區,一批來自東部沿海的藍寶石、光伏硅、半導體硅等生產企業落地投產,園區向著千億元級新材料產業集群的目標持續邁進;在中衛西部云基地,大型數據中心集群正助力寧夏打造“西部數谷”,為國家“東數西算”提供算力支點;在固原市,高品質馬鈴薯、甘藍等冷涼蔬菜源源不斷地運往福建等東部省市,并出口到海外……
通過開展東中西部協作互促,寧夏在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加快鍛造新質生產力,將自身資源優勢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加速融入統一大市場。
科技合作解難題
東西合作,科技先行。
走進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公司煤制油分公司生產車間,只見鋼架林立、機器轟鳴。這個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項目,幫助寧夏首次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重大關鍵技術和大型裝備、材料制造等多個領域打破國外壟斷,實現“零”的突破。在這里,烏黑發亮的煤炭變成了燃油、烯烴等石油制品,并被精深加工成一系列化工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與東部地區相比,寧夏的科技水平相對落后。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寧夏積極開辟新路徑。2017年8月,由科技部牽頭,北京、江蘇、福建等6省市及中國科學院等4所高校院所參加的“科技支寧”東西部合作推進會在銀川召開,并簽署具體合作協議。
該合作機制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突出產業需求,針對寧夏優勢特色產業和重點領域發展的科技需求,著力開展應用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突出人才集聚,把引進東部地區高層次人才團隊作為重點合作內容,首批科技合作項目有60多名東部科技領軍人才和一批創新團隊參與實施。三是突出協同創新,科研攻關項目均由合作各方的企業、科研院所、高校聯合開展,有利于各合作主體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產學研協同機制。四是突出結對共建,為寧夏引進先進的園區管理模式、科技成果和科研平臺。
在此次會議上,寧夏與6省市完成首批簽約項目104個。其中,聯合科研攻關65個,共建創新平臺28個,“雙創”載體5個,結對共建園區6個。為了扎實推進“科技支寧”,寧夏專門設立了東西部科技合作專項,圍繞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葡萄酒等重點領域,聯合國內行業龍頭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開展聯合攻關及創新集成應用。
寧夏天地奔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北京中煤礦山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出國內最大的智能化反井鉆機,鉆深達千米,攻克深部復雜巖體高效破巖、高可靠性鉆架和智能化電控系統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反井鉆機工作自動化和遠程安全操作。“該項目實現了大直徑深井鉆井裝備國產化,推動我國礦山裝備向高端化、智能化新技術方向發展。”公司科研管理部部長王繼國說。
“科技支寧”這一創新性舉措有效解決了寧夏長期以來人才匱乏、科研能力不足的問題,大大增強了寧夏的科技水平。2022年,寧夏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首次突破60%,增幅居全國第5位,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全國排名從2016年的第22位躍升到第18位,邁入全國二類創新地區,科技部批復寧夏建設全國首個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今年9月,又建立了“寧夏東西部科技合作暨科技成果轉化與人才交流平臺”,助力東西部科技合作跑出加速度。
近年來,寧夏先后與11個省份、14個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吸引20多個省份的800多家創新主體累計實施合作項目1800多項;構建“東部研發+寧夏轉化”、研發代工等有效模式,引進院士150多名、各類科技人才9500多名。“有科技部等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有東部省市、高校院所的積極參與,寧夏東西部科技合作之路會越走越寬廣,一定會結出更為豐碩的成果!”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副主席買彥州說。
產業合作成一體
科技進步解決了東西部發展不在一個水平線、因“錯層”“斷層”而合作不暢的突出問題,為東西部產業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為高質量協同發展打開了新局面。
與西北其他省份相似,寧夏是煤電等能源資源富集地區。長期以來,寧夏以煤炭、化工、冶煉等傳統產業為主,受資源稟賦和技術等條件限制,產業倚重倚能,一些工業產品“傻大黑粗”,耗能高、污染大,綠色轉型升級問題十分緊迫。在西部大開發合作中,東西部人才、技術、資金、市場、資源等多種優勢疊加融合,推動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加速,實現工業結構再造。
位于銀川經開區的天通銀廈新材料有限公司新基地項目育晶二車間內,數十臺長晶爐高效運轉。該公司隸屬于浙江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用改良泡生法制造大尺寸藍寶石晶體的行業龍頭企業,主營藍寶石晶體、藍寶石晶棒等,其生產的400公斤級工業藍寶石保持多項世界紀錄。該公司擁有16個這樣的育晶車間,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產品主要出口國外。
在銀川經開區,還有寧夏中欣晶圓、寧夏盾源聚芯等一批來自東部的新材料國內頭部企業。目前,銀川經開區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單晶硅棒生產基地,形成從單晶硅到光伏電池、從藍寶石到智能終端應用、從半導體材料到關鍵部件、從正極材料到電池成品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成為寧夏打造千億元級新材料產業集群的重要支點。
芳綸產能全國第一,綠氫、氨綸等產能進入全國前列……一批國內頭部企業的落戶,使得寧夏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站在了更高起點上,不斷向產業鏈終端、價值鏈高端、技術鏈尖端邁進,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創新能力。
在位于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的中衛西部云基地,綠樹環繞的大型數據中心集群十分耀眼。這里是“東數西算”國家算力樞紐節點,被稱為北上廣深的“數據后花園”。“數字信息產業是中衛最具特色和差異化的產業,也是最具新質生產力特征的產業。近年來,中衛市堅持把數字信息產業作為轉型追趕、高質量發展的‘一號工程’全力推進,產業從無到有,呈現出井噴式、集約化發展的良好態勢。”中衛市數據局副局長馬振鈞說。
2013年,寧夏與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設西部云基地。2014年,全球云計算龍頭企業亞馬遜在中衛開工建設全球第10個數據中心,形成了東西部、國內外共同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的新局面。寧夏2020年獲批國家(中衛)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2021年獲批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中衛成為全國首個“雙中心”城市。截至目前,中衛已建成16個大型數據中心,安裝標準機架8.8萬架;建成全國首個“萬卡+”智算基地,GPU算力卡達7.44萬張,算力規模3.55萬Pflops;引進培育美團、金山等299家企業,為國內4000余家企事業單位提供算力服務,成為“東數西算”的重要樞紐。
“東數西算”重構了地區產業格局,“寧電入湘”則開啟了“西電東送”清潔能源新局面。寧夏是全國“西電東送”的重要送端,銀東、靈紹兩條大通道往山東、浙江大量送電。作為全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近年來寧夏光伏、風電發展迅猛。尤其是中衛市,作為國家重要的“沙戈荒”基地,近年來新能源電源并網容量年均增長30%以上,目前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達86.27%;為加快發展,寧夏開工建設第三條以新能源為主的外送電力大通道——“寧電入湘”。
國網中衛供電公司副總經理張旭寧說,寧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起于中衛市,止于衡陽市,長達1634千米。2025年建成投運后,預計年送電量超360億千瓦時,可為湖南新增約六分之一的電量,其中50%以上來自寧夏“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這意味著國家“西電東送”打開了一條清潔能源輸送新通道。同時,也將帶動寧湘相關產業和配套裝備產業超千億元,進一步放大合作成果。
閩寧協作架新橋
閩寧情,始于扶貧。1996年,福建和寧夏建立對口扶貧協作關系。28年來,閩寧兩省區不斷拓寬協作領域,豐富協作內容,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這幾年,以推動鄉村振興為主線,福建和寧夏兩省區深化閩寧對口協作,繼續著“山”與“海”的雙向奔赴。
在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閩寧產業園,工廠車間里正開足馬力生產。閩寧產業園由廈門市湖里區、思明區與銀川市永寧縣合作共建,總規劃面積1439.4畝,總投資20億元,采用市場化運作模式經營管理。自2023年開工建設以來,閩寧產業園緊緊圍繞兩地協作共建目標,全力推進園區高質量建設。
閩寧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閩寧兩地立足各自資源稟賦、產業優勢,科學謀定綠色農產品加工、葡萄酒兩大特色產業,以及紡織服裝、裝配制造、新材料三大重點產業的“2+3”產業體系,著力打造“福建企業+寧夏資源”“福建總部+寧夏基地”“福建市場+寧夏產品”等產業模式,形成以閩寧產業園為中心、閩寧扶貧產業園一期聯動、閩寧鎮轄區6村1社區協同的“1+1+7”產業發展布局,從根本上提升園區核心競爭力。
在閩寧兩地的共同努力下,閩寧鎮成功引入星漢智能科技(寧夏)有限公司、廣州視源集團、廈門夏商集團等企業39家,建設落地項目16個,其中已建成項目2個、已投產項目7個、在建項目7個,將幫助閩寧鎮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和提高收入。為助力綠色發展,國網銀川供電公司正在建設風電、光伏發電、共享儲能電站等30項重點工程,將這里打造成西北首個“綠電小鎮”。今年年底,閩寧鎮將實現綠電24小時供應。
除了工業,閩寧農業產業化等合作也在提質升級。吳忠市同心縣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帶,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2021年7月,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開始定點幫扶同心縣。為加快下馬關鎮移民村南安村產業發展,援助同心縣工作隊發揮福建食用菌資源優勢,引進寧夏閩寧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按照“龍頭企業+智慧基地+村集體經濟+農戶”模式發展食用菌產業。目前已形成集菌種培育、菌菇種植、廢菌包綜合利用以及市場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帶動農戶100余名,以產業助農增收。
勞務輸出是當地農民就業和增收的重要方式。2023年以來,位于寧夏南部山區的固原市隆德縣加大勞務輸出力度,整合線上線下平臺資源,全面開展“就業服務不打烊、網絡招聘不停歇”等精準就業幫扶行動,推介福建等東部省份用工企業200多家,幫助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7300人,向福建輸送勞動力352人。據了解,今年寧夏向福建勞務輸出4300多人。目前,寧夏在福建穩定就業5.5萬余人,年人均工資8萬元左右。
此外,閩寧兩省區還持續推動“寧品出塞、閩品西行”,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先后舉辦“寧品進福州·賡續山海情”等線上線下產銷對接活動,在福建新設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福州體驗中心等產品展銷中心7個,福建采購和銷售寧夏產品28.9億元,寧夏銷售福建產品6.8億元。
今年10月,閩寧協作第二十八次聯席會議在銀川市召開,兩省區31個對口部門簽訂一批戰略合作協議,將推動閩寧協作在人才交流、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科技合作、數字產業、文旅融合等多領域全面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