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這是對中國過去參與全球分工方式的一個重大修正,是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轉換。“十四五”規劃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要體現這種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它對未來中國經濟運行必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我認為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就是擴大內需和收入分配改革會放在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上。
擴大內需是經濟發展戰略轉換的基點,但是這些年我們擴大內需的成效并不是非常顯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相關文件提出要讓中國的內需名列世界前茅,現在中國內需總量大約是100萬億元人民幣,僅次于美國,雖然人均水平還有待提升,但是總規模已經不小。不過我們的內需當中存在幾個問題:第一,消費性的最終需求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數,特別是低于發達國家很多,后者居民消費需求占GDP的比例,一般要占到60%-70%,甚至80%左右,而中國的比例大致在60%,這說明最終需求中投資占的比例高。第二,最終需求中政府支出的比例高,國有企業占的比例高,民眾的比例比較低。第三,內需結構不均衡,收入分配基尼系數太高,因為消費的邊際效應不同,即使經濟增長,內需擴大也不多,因為低收入的人消費不起,高收入的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作為消費的主力軍,中等收入者占比較低。
擴大內需以及分配改革,決定未來中國是不是可以形成雙循環的基本格局,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內需是中國未來參與世界競爭的工具、手段和資源,我們只有繼續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來自于居民的消費需求,才能夠真正把世界工廠轉換為世界市場,轉換為世界的需求中心,才能用中國的市場為中國經濟成長和世界經濟復蘇做出自己的貢獻。現在我們的內需大部分是投資,是形成生產能力的供給,而且大部分是政府和國有企業的投資,它不是最終的居民消費需求,這是一個亟待調整的結構性問題。
要進行分配改革,不外乎就是初次分配改革和再分配改革。初次分配改革除了要解決資本和勞動收入的比例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外國人的收入和中國人的收入比例,如江蘇GDP比例很高,GDP總量很大,外資占的比重很高。另外,再分配改革就是改革政府分配、政府通過國有企業的分配與居民分配之間的關系,這個關系不是說政府要少一點就合理,而是說政府的支出方向要有所改變。政府的支出方向體現政府的職能,關鍵的問題是要讓政府的增長與發展職能,更多地轉向公共服務和福利職能,提高社會成員的公共福利水平,解決目前中國人均GDP水平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間懸殊大、不匹配的問題,解決6億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000元的問題。政府支出如果大幅度地用于改善居民公共福利,就相當于給居民消費增加了安全墊和護城河,居民才可以放心大膽地花錢和消費。
第二個方面,就是“十四五”期間,統一市場的建設會作為國家優先考慮的基礎性改革。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市場建設的重要性,在于新發展戰略要用國內市場的力量去拉動國內經濟循環,使中國市場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循環的重要力量。因此如果沒有統一的市場,市場處于分割狀態,是碎片化的、功能殘缺的,那么這種市場就很難成為內循環的支撐力量,據此也很難把內循環和外循環連接起來。具體來說,一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商品市場發育非常充分、市場功能也很完善,但是我們的要素市場發育遲緩,尤其是土地、高級勞動力、資本市場等功能不完善。這極大地影響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化產業鏈建設,使國內經濟循環出現堵點。二是國內統一市場建設遲緩,內循環將難以正常開展。以外貿實踐為例,國內企業家為什么不喜歡做內貿而更愿意做外貿,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內貿市場不夠完善,比如信用程度較低,交易費用較高,而發達國家的市場相對比較成熟和完善。雖然與發達國家企業做貿易取得的利潤率可能比較低,但跟其做生意資金一年可能周轉4次,國內1年可能只周轉1次,因此即使國內利潤率可能達到50%,國外只有20%,但周轉4次就是80%。這個問題是國際經濟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推論和命題:國內市場發育不良,會導致國內企業更愿意選擇出口。三是如果統一市場形成不了,那么國家就很難以這個力量去支撐新的全球化戰略。比如轎車行業,其規模經濟曲線決定了它至少年產量200萬輛以上,中國幾乎沒有企業可以做到。原因也很簡單:每個地方用行政力量保護自己的地方汽車廠,因而我們市場規模雖然很大,但可利用的程度較低。如果市場不統一,一定支撐不了內循環,更支撐不了用內循環去鏈接和拉動外循環。
上述基本背景,是近年來國家把很多的區域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來推進的重要原因,比如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協同發展、成渝地區協同發展,甚至現在還有中部地區、黃河流域等等。過去的區域戰略現在紛紛國家化,這個目的就是要通過國家戰略來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礎是市場的一體化,通過市場一體化,可以有效地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國未來這些地區如果都實現了經濟的一體化協調、協同發展,那么只要我們在此基礎上推動區域之間的相互開放,全國統一市場就逐步形成了。所以下一步推進一體化,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通過區域統一市場建設,逐步形成中國強大的、統一的大市場,為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轉換建立一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