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在以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國內國際大勢和經濟社會形勢的基礎上,審時度勢作出的前瞻未來的戰略部署。我們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應對挑戰,奮勇前進。
胸懷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是要堅定發展信心,胸懷兩個大局,保持戰略定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我們要更加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善于把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各自工作實際結合起來,轉化為具體思路、任務和舉措。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主要表現在:一是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是全方位、長期性、深層次的。二是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一些國家奉行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政策,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我國外貿外資受到沖擊,但全球化大潮不可阻擋,拓展“一帶一路”、東盟等新興市場潛力依然很大。三是全球產業格局加速重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競爭焦點都會深度變革,我國有全球最大的市場、強勁的內需潛力、齊全的產業門類、完善的配套能力、龐大的人才市場、安全的社會環境、良好的投資環境,只要我們主動作為,就能在新一輪國際分工合作中搶占先機。四是新型產業形態加快孕育,接觸性集聚性消費受到疫情制約,但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辦公等新產業新業態展現出巨大潛力,將倒逼我們加快產業升級,促進動能轉換。五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新特征新要求,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
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個作用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要著力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不斷滿足消費升級需求,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將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為中國經濟提供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動力。核心是既要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又要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要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各類市場主體是經濟運行最基本的單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要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市場主體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市場主體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
發揮政府作用,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范市場行為,保持宏觀調控戰略定力,做好前瞻性政策儲備。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要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要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注重質量和效益。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要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宏觀經濟政策要加強協調配合,促進財政、貨幣政策同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應,繼續保持經濟社會發展韌性增強、動能集聚的良好態勢。
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比蝿?。
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就是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落實新發展理念,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力穩住經濟基本盤,聚焦“補鏈”“強鏈”,打通供需梗阻,著力延伸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強化供應鏈,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一手抓擴大內需,一手抓穩定外需,推動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有效投資和消費升級“兩輪同轉”,在擴大有效投資、加快消費提振中培育新增長點。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繼續擴大開放,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構建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牢固樹立民生為本的理念,要強弱項、補短板、堵漏洞,保障基本民生。穩定現有就業,加大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力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提升脫貧成果。聚焦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著力補齊全面小康短板。切實兜住民生底線,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持續辦好民生實事。管控好重大風險,保持高度警惕、高度負責的狀態,突出抓好抗災救災,嚴密防范地質災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著力防范化解財政風險,高度重視金融領域風險,排查整治安全生產風險,有效管控社會治安風險。
推進科技和機制協同創新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最根本的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讓科技創新的輪子和體制機制創新的輪子共同轉動,才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要求??偨Y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我們會發現,如果說一次次科技革命造就的是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帶來的是一次次生產力的提升,那么一次次體制機制變革所釋放的是發展的活力和創造力,所激發的是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推進,大數據智能化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一手抓大數據智能化創新,努力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壯大“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條,集聚“云聯數算用”要素,促進智能產業、智能制造、智能化應用協同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抓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啟動一批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基建項目。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上線上云、互聯互通、數據治理、算能提升、融合運用等重大引領性工程。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
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
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基石,維護國家安全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和目的,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和保障,發展和安全要同步推進。既要善于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國家安全的實力基礎,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以發展促安全、以安全保發展,努力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生物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們要認真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面對波詭云譎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笔录患纫蟹婪讹L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要立足國際秩序大變局來把握,立足防范風險大前提來統籌,立足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大背景來謀劃,保持戰略定力、戰略自信、戰略耐心,把戰略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危和機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就是機。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只要我們善于積勢蓄勢謀勢,善于識變求變應變,就能把“防”的底線筑得更牢、“?!钡幕A扎得更實、“穩”的態勢展得更開、“進”的步子邁得更大,推動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