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我們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本報與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特邀我省優秀社會科學家,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等重大問題撰寫刊發一組理論文章,敬請垂注。
我國即將跨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這個新階段的基本特征是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就是以高質量供給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高品質需要。正因為如此,《建議》明確地把高質量發展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我國“十四五”發展規劃的主題主線。那么,高質量供給從哪里來?
一是技術創新。我們現在使用的諸如智能手機、數碼相機、智能玩具和電動飛行器等許多產品在幾十年前都不曾見過。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產品種類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不足百種到現在多達上萬種。即使是同一類產品,款式、品種、功能與檔次等也是多種多樣、琳瑯滿目,同時,每一種產品的功能不斷更新,諸如食品越來越突出綠色、健康、衛生以及地方特色,手機從單純打電話發展到集社交、支付、計算、門禁、網上閱讀、聽音樂、看電影以及網絡閱讀等眾多功能于一體,許多家具企業從標準化的制造商轉向了以定制化為主的服務商。顯然,我們生活中發生的這些變化都是創新推動的結果。未來,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快速進步將使生產與生活方式發生更深刻、更迅速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幸福安康。”在這個科技快速進步的時代,哪個企業能不斷聚焦新產品、新技術與新模式,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不斷加大創新投入,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就能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哪一個城市和地區能圍繞著創新配置資源與布局產業,它們就會脫穎而出。
二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一種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孜孜不倦、精雕細琢的職業精神。一個企業要重視長期發展,懂得漸進變革,關注質量改進,就離不開工匠精神。因為提供高質量產品與服務的關鍵在于對細節的專注,在品質革命中,細節決定競爭力。當然,重視質量與品質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質量決定生存的環境中逼出來的。比如說,19世紀末期,“德國制造”被英國人當成是低質工業品的標簽。二戰后,“德國制造”逐步成為質量與穩定的代名詞。到目前為止,德國人生產的工業制造品,大到挖地鐵的掘進機,小到文具訂書機,從質量上講都稱得上世界領先。之所以“德國制造”有這樣的變化,就是因為德國企業自一戰后就把產品質量看成是生存發展的命門,一方面由制造業的行業聯盟制定很高的產品質量標準,引導企業按照高標準生產以質量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形成了通過企業與客戶互動、促進企業開發符合客戶特定需要產品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客戶可以識別質量的差距,也使競爭對手難以輕易復制。在走向創新型社會中,工匠精神與創新是相互促進的,發揚工匠精神既有利于企業通過精益求精發現許多創新的機會,也有利于新創出來的產品功能不斷完善。
三是循環效率。高質量發展不僅體現在某一種產品與服務上,還體現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環節構成的經濟運行與聯系上。經濟學理論表明,企業將資金配置到采購、生產與銷售等三個環節,從而發生了資本從貨幣形態轉向實物與產品形態再轉向貨幣形態的變化過程。如果每個環節占用的資金少、周轉快,那么,資金的循環效率就較高。如果采購與銷售中的交易成本與運輸成本都較高,產品積壓較多,資金周轉緩慢,那么,資金的循環效率就較低。提高資金循環效率是企業提高資金配置效率的重要領域,如果資金周轉緩慢,循環效率偏低,企業采購原材料與提供產品與服務的及時性、精準性與有效性都會受到影響,高質量供給也無從談起。宏觀經濟是建立在微觀經濟活動基礎上的,如果微觀的資金循環效率不高,那么,宏觀經濟運行也會受到影響,這將迫使宏觀經濟環境進一步優化,交易成本與運輸成本大幅度降低,從而為微觀經濟活動提供更好的軟硬件服務。2013—2019年間,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從17.3%降至14.1%,還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在降低交易成本與運輸成本等方面還有較大潛力。這需要在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加大體制改革力度,打通制約產品、要素流動的各種障礙,消除地方壁壘,從而為企業提供更高質量、更低成本的公共設施網絡與服務體系。
四是制度供給。高水平的制度供給是高質量供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質量產品與服務供給的重要支撐。推動高水平的制度供給可從三方面入手。第一,提供的制度要與國際先進的技術與質量標準相銜接、與國際通行的營商慣例相適應。高質量供給是在更開放條件下推進的,更開放的制度供給的特征是規則等制度型開放。這需要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完善公開、透明的涉外法律體系,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持續放寬市場準入,尊重國際營商慣例,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第二,市場體系建設要體現高標準要求。諸如推進營商環境向市場化、國際化與法治化等國際一流方向邁進,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的經驗做法向更大范圍內復制與推廣,打通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的信息孤島,擴大市場環境中政策規則的區域一體化進程,推進更大區域內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統一市場。第三,內外貿一體化體系要加快形成。《建議》強調:“促進內外貿法律規則、監管體系、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測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這是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哪些省市和地區在這些方面能率先推進,那么,它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就能先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