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睡眠認知誤區(qū)系列科普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2)》顯示,我國民眾每天平均睡眠時長為7.06小時,64.75%的被調(diào)查者每天實際睡眠時長不足8個小時,超過8個小時的比例僅為7.97%。 關于睡眠,您是否也會聽到類似這樣的說法:“我做了一晚上夢,睡得一點都不好。”做夢真的就意味著沒睡好覺嗎? 其實,做夢本身是人體一種非常正常且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xiàn)象。每個人每天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時間都是在做夢中度過的。 圖源:視覺中國 01記得夢境 只是因為恰好在特殊時間醒過來 人們正常的睡眠結(jié)構(gòu)周期分為兩個時相:非快速眼動睡眠期和快速眼動睡眠期,二者交替出現(xiàn),交替一次為一個睡眠周期。每個睡眠周期約為90到110分鐘,其中快速眼動睡眠期約占20%到25%,一晚上約重復4到5個周期。 睡眠時,人由清醒狀態(tài)最先進入的是非快速眼動睡眠期。該期特點是全身代謝減慢,沒有明顯眼球活動。非快速眼動睡眠期一般來說分為4期,其中1、2期屬于淺睡眠期,睡眠最淺,受刺激后易醒;3、4期屬于深睡眠期,不易喚醒。 快速眼動睡眠期是較為特殊的睡眠狀態(tài),約占整個睡眠周期的1/5到1/4。在快速眼動睡眠期,全身代謝加快,眼球在眼皮下快速活動,腦電活動類似于清醒狀態(tài)。大多數(shù)夢境都發(fā)生在這個時期。覺得自己總是在做夢的人,就是因為他恰好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醒來,所以能記得夢境,而有的人則是在非快速眼動睡眠期醒來,所以不會記得夢中的情景。 02正常做夢有益身心懼夢心理不必要 其實,做夢本身是有很多好處的。比如,可以促進兒童大腦正常功能的發(fā)育,有些人的智慧、靈感或者創(chuàng)新的想法也是在做夢過程中獲得的。另外,做夢有時候還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緒等。 既然睡覺做夢是正常現(xiàn)象,并且有很多好處,那為什么很多失眠患者會因自己“整夜做夢或夢多”而苦惱呢? 一方面,這跟他們?nèi)狈ο嚓P睡眠知識而產(chǎn)生的懼夢心理有關。這種失眠與其說是因為多夢的影響,倒不如說是他們心理上所要求的睡眠深度沒有得到滿足而造成的。 另一方面,一些人對自己的健康過分關心,對夢感過分關注,反而使得夢感增強了。反過來,夢感增強又加重他們對健康的擔心、對失眠的恐懼,以至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需要注意的是,“做夢有害”的懼夢心理會加重個人的心理負擔,從而影響到日常的工作學習和身體健康。 圖源:視覺中國 03經(jīng)常夢魘或做噩夢需要及時就診 雖然做夢屬于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現(xiàn)象,但經(jīng)常做噩夢或者經(jīng)常出現(xiàn)夢魘則是有害的。經(jīng)常做噩夢,多數(shù)是因過去一些創(chuàng)傷事件刺激所致,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認知行為療法、催眠療法等方式進行心理治療。 夢魘則是個體對壓力或重大生活事件所產(chǎn)生的焦慮或恐懼心理在睡眠狀態(tài)下的反映。人在入睡狀態(tài)下,血壓會進一步降低,造成心腦缺血,供氧減少,大腦皮層的運動中樞比感覺中樞先進入抑制狀態(tài);或由于外周神經(jīng)進入抑制狀態(tài)比中樞神經(jīng)快,從而造成神志清楚、運動癱瘓的夢魘癥。 如果只是偶爾出現(xiàn)夢魘,不用過分擔心,但如果長期夢魘,則需要考慮是否出現(xiàn)了精神、心理或軀體的疾病,需要及時到醫(y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