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專題研討會在京舉辦
5月10日,由科技部科技人才與科學普及司指導、科普時報社主辦的“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專題研討會在京舉辦。中國科技館原黨委書記蘇青、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郭耕、北京交通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陳征作了主旨發言。
《科普時報》專欄作家許煥崗、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大鵬、北京學習科學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劍、北京市農業農村中心蘇秋芳、金牌閱讀推廣人李崢嶸、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教育專委會副秘書長陳柳岐等與會嘉賓,在討論環節發表了獨到見解。現刊發3位專家主旨發言摘要,以饗讀者。
“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專題研討會會場。呂中 攝
科普閱讀也是“加法”
中國科技館原黨委書記 蘇青
此次研討的主題是“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科學教育加法”。那么,什么是“新形勢”?如何做好“加法”?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我理解“新形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建設中國式的現代化,需要有更多掌握科學技術知識的人,這就需要加強科學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需要更多創新型人才,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人才,必須要厚植創新的土壤,這也對科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更多科學理性,需要我們獨立思考,這都是科學教育者肩負的責任。
此外,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是實現《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目標的需要。綱要提出,203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也是新形勢下科學戰略的需求。
那么,什么叫加法?不要簡單化理解加法。加法可以理解為增加,但也可理解為創新,還可理解為增效,更可理解為改進和提高。
累計是加法,由一變成二是加法。但加法的理解一定不能狹隘、片面,加法不是簡單地累計,不只是增加科學課的課時和教師。其實,創新也是加法,效果翻倍也是加法,只有正確理解加法,科學教育才能更理性、更長遠。因此,加法的核心是學習創新方法,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孩子從小養成讀書的好習慣,這是一個最好的加法,可以受益終身。一個人的習慣受父母的影響最大,父母愛閱讀,孩子就會愛讀書。父母應該為學齡前的孩子多讀書,孩子上學后讓他自己獨立讀書,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支持孩子購買圖書。
家長還應呵護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始終保持探索的欲望、獨立的思維,而不是只會做標準答案、唯一答案。中學生的父母對文理偏科要保持警惕,即使孩子喜歡文科,仍要加強科學教育,讓他學會獨立思考、理性處事。家長還要積極引導,多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參加科學教育活動,感知前沿科技。
此外,做好科學教育加法,還要更好地發揮媒體的作用,動員各類科普資源,辦好全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