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紹
李曉亮,號墨根,1997年出生,西吉縣震湖鄉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詩歌網認證會員,陜大書協理事,陜西省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現為長安山水畫院院聘書法家。作品2018年在中外書畫展中榮獲二等獎;2019年在“清正廉潔”書畫展中入展;2022年應邀參加到人民中去-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八十周年文藝作品展;2022年在“學習二十大、翰墨展風采”書畫展中入展;出版詩集《當我遇見金沙漠》。
李曉亮談起小時候,他上小學時,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冰天雪地,他和村里的孩子都是自己走,從沒有大人接送過。去學校要經過一段很長的鄉間小路,下雨的時候他們用尿素袋子當雨衣,路面特別泥濘難行。但是他們一路走,一路玩,開心得不得了。那個時候沒有上課的電鈴聲,上下課用的鈴子是一塊鐵板掛在一棵上百年垂柳的枝杈上。他六年的小學生活是在那棵柳樹下度過的,到現在還經常夢見那棵老柳樹。他上小學時就喜歡寫字,總是拿著老師用過的粉筆頭在家中的小院里、在鄉間小路上、在一塊平整的石頭上、在土地里練習寫字,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書法的種子。初中是在震湖鄉中學上的,離家差不多有二十多公里地。他上學騎著父親買的自行車,書包里背著母親烙的干糧饃,由于路遠,中午吃不上午飯,一直是啃干饃饃。
2015年他在西吉二中讀高中時,只要有空就練習生字,特別在假期里,他既要完成假期作業,還要幫助家人做家務,放牛放羊,種莊稼、收莊稼、碾場。每天面對的是一片田間地頭,何時萌發書法之芽,心中一片茫然。迷茫之中,農作之余,他找了些書和字帖讀讀、練練。漸漸地,他的字在同學中脫穎而出,也受到老師的表揚。
上高中的時候他最喜歡的社團課就是書法。他說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他坐在科技樓四樓的書法社里一筆一筆在寫書法的時候,認識了他的書法啟蒙老師楊國選老師,是楊老師一筆一筆教書法,卻從沒有收取一分的費用。楊老師在課外活動的時候給他們親自示范,當他不會寫的時候,老師親自握住手給他傳授了筆法。他那時候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寫字。在一次書法比賽中,獲得了寧夏回族自治區一等獎,使他對學習書法更有信心。
李曉亮常說,他的成就離不開老師們對他的教誨,更離不開父母親的支持。崔天祥老師是他的語文老師,上高中的時候愛寫詩歌,他那個年代的同學們都普遍喜歡文學。崔老師鼓勵他不但要好好學習文化課,還應該培養文學興趣。李曉亮還經常參加郭曉琦老師舉辦的詩歌培訓會。每當他寫了一首詩歌,老師總要叫他到辦公室當面細細修改。老師的無私奉獻和仁者愛人精神讓他感動,并且一直激勵著他,鞭策著他一路前行。
2018年李曉亮考入西安翻譯學院。他感到特別欣慰。學院坐落在終南山下如此的美,學校后面的山帶著仙氣,帶著靈氣,給他的學習深造增添了靈感和動力。
由于學習認真,擔任了一九屆書畫協會會長,主要負責展覽的策劃、協作、交流等工作。給俄羅斯人、法國人、臺灣人教授書法。在學習工作之余,他還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如陜西省大學生書法家協會活動、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展覽活動等等。
2022年在西北大學畢業后,李曉亮開了自己的書法班,名字叫松風閣書畫院,主要教小孩子硬筆練習和毛筆書法練習。
身處異鄉心系家鄉,他對家鄉的希望很多,希望家鄉重視文學及書法的發展,把優秀的人才留到家鄉,為家鄉多做一些貢獻。他說,讀書不是遠離貧困的家鄉,而是要為家鄉做一些貢獻,才是值得的。他希望在家鄉辦個人書法展覽并致力于家鄉的基礎書法教育,建立起一個書法教育和文化傳承的平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和發揚做出實質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