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帥是地地道道的西吉人,因為家境貧困,自小就體驗到了挨餓與受凍的滋味。
他的初中時光是在艱苦中度過的。每天清晨,書包里裝著的三個冷硬饅頭,便是他一整天的口糧。過年,對于張國帥和他的伙伴們來說,是一年中為數不多能嘗到糖的甜、肉的香的珍貴時光。貧困如影隨形,這讓他心中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尤為強烈。
2001年,他應征入伍,成為“南京路上好八連”的一名戰士。在繁華的上海,他第一次過上了天天有肉吃的生活。但與此同時,對比家鄉的貧困,那份苦澀在他心中愈發濃烈。兩年的軍營生涯里,他接受了嚴格的訓練,磨煉出了鋼鐵般的意志,成為一名鐵骨錚錚的優秀士兵。無數個夜晚,當他在夢中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心中總是回蕩著一個聲音:“什么時候我們村、我們鄉的人,也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2003年,他退伍回到家鄉。面對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他一時間有些迷茫:未來的方向究竟在何方?熱愛攝影的他,在偶然間將鄰家貧困生活的照片放在了網絡空間,卻沒想到這一舉動引發了昔日戰友和企業老板們的關注。幾車急需的物資被郵寄到了他手中。張國帥毫不猶豫地決定,把這些物資發給最需要的人。盡管自己的家同樣貧困,他卻未拿一塊布回家。他的善舉贏得了戰友的稱贊和鄉親們的感激。那一刻,年僅20歲的他立下了“能幫一家是一家”的誓言,從此踏上了慈善之路。
2003年至2012年,是國家經濟飛速發展的十年,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投身慈善事業,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在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有力推動下,寧夏的鄉村面貌也在逐漸改善。這十年間,張國帥的足跡遍布固原的每一個鄉鎮和貧困村,他從一名慈善活動的參與者逐漸成長為一名成熟的公益者。
他深入了解每一個貧困家庭的需求,為他們送去溫暖和希望。他曾在寒冬中為貧困老人送上棉衣,看著老人眼中感動的淚花,他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他曾為貧困家庭的孩子送去學習用品,鼓勵他們努力學習,用知識改變命運。每一次的幫助,都如同點燃了一盞希望的燈,照亮了那些在黑暗中前行的人們的道路。
為了更好地開展公益事業、幫助貧困群眾,張國帥成立固原市六盤山圓夢愛心協會(紅寺堡區弘德圓夢愛心服務中心)。他堅守至誠至信原則,對待每一次捐贈都無比認真。每一份物資的發放,他都仔細核實,確保精準對接。為了讓捐贈者放心,他事無巨細為每一次捐贈提供詳細的影像資料。正是這份真誠和負責,贏得了全國各地企業家們的信任和支持。
在他的努力下,一個個慈善項目落地生根,一系列品牌救助項目常年開展。張國帥深知,做公益、做慈善只能解一時之急,無法從根本上摘掉百姓的窮帽子。2016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他深受啟發。他意識到,要想讓貧困群眾真正脫貧致富,必須發展產業,讓他們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張國帥決定再次轉型,成立海南省經濟特區愛禧諾供應鏈有限公司和寧夏六盤山圓夢貿易有限公司。他通過請愛心企業以購代捐的方式,實現了農戶與消費者的直接對接,幫助困難群眾發展產業。
不僅如此,張國帥還致力于建立產業、延伸產業鏈。閩寧協作與精準扶貧暨廈門企業家與寧夏六盤山圓夢貿易有限公司扶貧產業簽約儀式的成功舉行,離不開他的不懈努力。廈門企業家在寧夏投資建設種植養殖基地,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還有企業在他的積極爭取下,在貧困村建起了幫扶車間,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
張國帥從未忘記自己在軍營時的“自問”,從未忘記自己肩負的使命。他深知,脫貧是這一代人的使命,是為了讓家鄉的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必須完成的任務。在寧夏脫貧奔小康的道路上,他一步一個腳印,負重前行,從未停歇。
張國帥,這位土生土長的西吉漢子,用他的堅韌、勇氣和愛心,書寫了感人至深的愛心傳奇。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會有更多像張國帥這樣的人,為家鄉的振興不懈奮斗,讓西吉這片西部福地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