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張大治,1970年2月出生,西吉縣平峰鎮人,中共黨員。寧夏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四屆“明德教師獎”獲得者。現任生命科學學院動物與生理學系主任,兼任中國動物學會理事、中國昆蟲學會甲蟲委員會委員、寧夏生物學會動物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動物資源與動物生態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1986年9月,他拿著錄取通知書及在平峰鄉沙屲大隊開的入學介紹信,兜里揣著用家里糧食轉存到糧庫換來的糧票,踏進了西吉中學的大門,開始了辛苦而執著的求學之路。一個鄉下娃從土坯房第一次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學樓里學習,心里就像教學樓的窗戶一樣,敞亮極了。當然,高中的3年求學是非常辛苦的。當時由于離家遠,吃飯就在學校大食堂里,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是半斤面一個饅頭加一大碗洋芋菜,偶爾能吃一頓面食,就像過年一樣味美至極。整整3年,幾乎天天如此。住宿也是20多人一間大宿舍。家稍微近一些的同學周末騎車子回家拿饃饃。像他這樣家遠又沒有自行車的,只能等到放寒暑假才回家。
十年寒窗,櫛風沐雨。雖然很辛苦但也很充實。考大學是唯一的目標,但大學對那時的他來說只是一個名詞。北大、清華就是他們奮斗的目標,北大、清華究竟是什么樣子他卻完全不知道,但在當時就是他們求學路上奮斗的燈塔。在老師們的關懷、鼓勵和幫助下,他考取了寧夏農學院,成了班里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學生之一,也是他們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
第一次走進寧夏農學院的大門,感覺好大、好氣派,他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學生活。不斷刻苦學習,同時還通過各種渠道鍛煉自己的能力,4年內獲得了學院和系的很多項表彰獎勵。因為各方面的綜合表現,竟然在畢業前獲得了留校任教的機會, 就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機會來得這么突然。現在想起來,機會固然重要,但是沒有平時的積累也是枉然。
2002年9月,他考取了陜西師范大學動物學專業,成為當時在班里年齡最長的碩士研究生,鄭哲民導師嚴謹治學、潛心研究的精神深深影響了張大治,3年的學習,讓他受益匪淺。真正引領他走進科學研究殿堂的是寧夏大學的賀達漢教授,這是他的博士生導師。充實的博士生涯對他未來的學術之路產生了深遠影響,3年的博士生涯使他完成了從科學的門外漢向科學探索者的蛻變,時年他41歲。
2018年是他的本命年,也是他人生路上收獲滿滿的一年,這一年他獲得了“全國明德教師獎”。戴上沉甸甸的金牌獎章時,他很激動,這是對他25年教育工作的認可和肯定,有人調侃說,現在張教授成了真正的“金牌教授”了。這一年,學校為了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展示教師隊伍良好形象,樹立教書育人先進典型,組織開展了寧夏大學首批“教書育人楷模”的評選工作,他有幸從全校1700多名專任教師中脫穎而出,成為10個寧夏大學“首屆教書育人楷模獎”中的一員。也是在這一年,他獲得了赴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訪學深造的機會。在訪學期間,他除了學習語言、聽課以外,課余時間參觀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也深入美國的中小學、幼兒園、科研基地、農林牧場、工廠、社區等進行參觀考察,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對中美高校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深入的比較與思考,國情不同,優勢特色不同,對他今后的學習和研究幫助很大。
身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教書育人倍感責任重大。他積極申報并參與各級各類科研項目,使科研成果為教學服務,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科研水平。他先后主持并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持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主持并完成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主持在研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主持并完成寧夏教育廳項目1項、寧夏大學教學改革項目4項,獲寧夏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獲批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主編《荒漠沙生植物種子害蟲生態學研究》《寧夏震湖鳥類》專著2部,參編教材、著作等4部。多次獲寧夏大學教學優秀獎、教學質量獎、優秀教學成果獎、“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課堂教學優秀獎”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