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朱治銘,1992年5月出生,西吉縣吉強鎮人。主治醫師,中醫學碩士研究生,現為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主治醫師、教學秘書。寧夏青年托舉人才,主持寧夏科技廳科技惠民計劃項目1項、參加省部級科研項目3項、獲批專利3項,獲得自治區科技成果1項,寧夏科技進步三等獎,發表核心期刊等學術論文10余篇。
朱治銘的家鄉在西吉,黃土高原腹地茫茫大山之中,這里的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這片土地孕育了崇文尚德、堅毅勤勞、憨直純樸和創新進取的精神品質。
朱治銘的祖父是當地頗有學問和名氣的老中醫,勤求古訓,熟讀《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叢書,對中醫疑難雜癥的診治造詣很高,許多病患者不遠千里請他診治。朱治銘從小聞著中藥味兒長大,耳濡目染,便對中醫心向往之。
祖父要求他多讀書,學好古文,指導他學習《古文觀止》《朱子家訓》《湯頭歌訣》等書籍。祖父對中藥飲片的炮制及膏丹丸散的加工研究頗深,從小就帶著他認藥和炮制藥材,時常告誡他:“中醫既要會看病,更要能識藥懂藥!”。
每逢家鄉杏子成熟時,祖父會帶著他收集杏仁,周圍的藥農送來采摘的野生甘草,麻黃、黃芪、黨參等中藥時,祖父和他坐在院子里炮制中藥,跟他講這些中藥的藥性和功效。為患者診脈時,祖父也會讓朱治銘為病人把脈,感受脈搏跳動的節律,講解不同的病情,患者時常會對他說:“一定要把醫術傳下來,為家鄉更多的人治療……” 那時,他就立志成為中醫。
從醫之路道阻且長,持之以恒,便行則將至。上大學后,朱治銘不放過任何一個學中醫的機會,利用業余時間跟隨名老中醫師抄方,有幸拜師于“國醫大師”伍炳彩教授和江西省首批國家名老中醫龔子夫教授。他們的醫德、學問、儒雅氣度、矍鑠風趣、大醫形象陶冶了他,也影響了他。與德高望重的二老朝夕相處,跟診抄方8年有余,成為忘年之交,許多中醫學觀點、診療思路、用藥方案得益于兩位恩師,讓他受益匪淺。
朱治銘和伍炳彩教授第一次相識是在大學附近的中醫書店,后面經常在書店碰到耄耋之年的伍炳彩,只要有空他便一頭扎進書店,認真地讀書選書。伍教授對他說: “小朱,我發現你也喜歡看書,這樣才能學好中醫,中醫人最好的休閑地方就是書店,要會買書、會讀書、會臨床、會思考”。
他在臨床尤其精通脈法,憑借“起手知表里、定手判虛實”的診脈功夫,贏得“三指禪”的外號。跟診時他會手把手教朱治銘切脈,要求切脈姿勢一定要對,心一定要靜,伍教授切過的脈,他都會再切一遍,并依照他對脈象的描述默默體會。
龔子夫教授出身中醫名家,矢志學醫,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學術可謂淵博。雖屆耄耋之年,喜于吟誦詩詞,嚴于平仄,每作詩詞,便反復揣摩,若有點睛之筆常為朱治銘指明精妙之處。并好書法,至今茶余飯后興起,朱治銘便常侍于左右磨墨備紙,見其筆下生輝,蒼勁有力,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他曾有幸拜讀龔老《岐黃余韻》一書,并將書帶回老家讓耄耋之年的祖父鑒賞,祖父拜讀后欣然嘆說: “真正的老中醫能書善詩,而現不多矣!今見龔先生之書法文辭,猶如見其文化底蘊之深厚,醫術醫德隱于詩詞,今能得恩師指教,誠三生有幸!”
生于斯,長于斯,朱治銘對家鄉這片土地充滿了感情。研究生畢業后,成為一名中醫大夫,臨床上他喜歡用中醫經方,尤其是對于慢性疾病更是主張不用大的劑量,經方貴在藥精效彰,并且不傷脾胃,秉持用最精簡的藥方和最少的劑量把病治好,同時為患者減輕經濟負擔。診療后,他會加上患者微信或者聯系方式以便告知患者煎煮中藥方法和隨訪病情,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即使在節假日,也會主動聯系,隨時掌握患者病情,指導用藥,確保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臨床中遇到棘手的疑難病例,利用業余時間研讀中醫經典著作,常常在書中尋找答案,促進診療水平的提升。
有些老患者對朱治銘說:“以前我爺爺奶奶找您祖父看病,現在我們又成為你的粉絲……”也許這就是醫脈的傳承賡續著故鄉情懷,踏著故鄉的黃土,一步一個腳印,勤求岐黃古訓,傳承發展,守正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