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紹
李涌泉,1985年1月出生,西吉縣震湖鄉人,中共黨員。博士,北方民族大學副教授。2019年太原理工大學博士后出站,同年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2022年入選中科院“西部青年學者”。主要從事特種金屬材料研究與開發、材料的腐蝕與防護工作。
李涌泉的童年時光在農村度過,那時的農村生活簡單純粹,寧靜中透著祥和,熱鬧里充滿歡樂。
小小的李涌泉總會主動幫助父母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和農活。喂雞時,看著小雞們歡快啄食,他滿心歡喜;澆水時,感受水流滋潤土地,他體會到付出的意義;拾驢糞時,不嫌臟累,他明白了勤勞的價值;飲牲口時,與動物親近,他學會了關懷生命。這些看似平凡簡單的工作,在潛移默化中教會了他勤勞與責任,成為他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
閑暇之余,他也會和小伙伴們在田間地頭盡情玩耍。打沙包時的歡笑、捉迷藏時的緊張、打木娃娃時的專注,還有每年臘月時踢足球的興奮,都成了他童年時光中最鮮活的畫面。這些美好的回憶如同璀璨的星辰,至今仍在他的心中閃耀,也在他的心底深深根植了對故鄉那一方水土的熱愛。
李涌泉不到6歲就走進了村小。當時,村里還有小學,進城讀書的孩子為數不多。他能早早入學,一方面源于父母對他教育的重視,另一方面則是家中無人照看他,母親整日忙于農活,父親在縣城工作,十天半個月才能乘坐公交回一次家。
農村的學習時光短暫而珍貴,三年級時,他前往縣城繼續上學。縣城的學習條件明顯優越許多,寬敞的教室、繁多的作業、嚴格的管理……回顧從小學到高中的求學歷程,他深刻地認識到,學習優秀的同學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家庭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學生自身良好的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當然,這些優秀品質的養成離不開家庭、學校和老師的共同培育。幸運的是,李涌泉的父母和老師都盡職盡責,為他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他們的支持與鼓勵下,李涌泉憑借自身努力,考上了西北工業大學, 并一路攻讀碩士研究生和博士。
博士畢業后,他回到寧夏,投身于北方民族大學的教育教學工作。他從事材料學專業,主要致力于特種金屬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以及材料的腐蝕與防護工作。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培養的碩士研究生也紛紛考入蘭州理工大學、上海工程大學等高校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他本人也在學術領域取得顯著成就,2019 年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青年科技托舉人才”,2022 年入選中科院“西部青年學者”。
原西吉中學特級教師戚偉夫曾感慨道:“西吉的漿水面吃出了人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西吉的罐罐茶喝出了人們對教育的希望。”西吉人民對教育充滿熱情,高度重視,大家都期盼能共同助力家鄉教育事業,通過教育改變生活,實現美好夢想。
李涌泉,這個從大山深處走出的孩子,憑借著勤勞和智慧,在學術領域里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的故事,不僅承載著童年田野的美好回憶,更飽含著對家鄉的深厚情誼。
如今,身為副教授的他,正以自己的研究成果,為國家、社會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成為家鄉學子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