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什字鄉立足鄉情,突出特色,把肉牛養殖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引擎,牽住“牛鼻子”,發展“牛產業”,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僅肉牛養殖產業就提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952元,占農民經營性收入的78.7%。
什字鄉下轄16個行政村,總人口6255戶26305人,耕地面積13.9萬畝。目前,什字鄉肉牛飼養量達到6.2萬頭,占全縣的17.1%左右。種植青貯玉米7萬畝,發展培育養殖示范村15個,初步形成了“山繁川育”和“戶繁場育”的肉牛養殖發展特點和布局。通過合作社示范引領,養殖大戶輻射帶動,全鄉肉牛養殖戶達到了3720戶。肉牛養殖產業已成為全鄉群眾增收致富的朝陽產業。
舍風剛是什字鄉南臺村的養殖大戶,他家的牛棚里養著60多頭膘肥體壯的肉牛。以前靠打工維持生計的他,現在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舍風剛今年33歲,家里有6口人。從2014年開始,舍風剛便借助精準扶貧政策的東風開始貸款養牛。從當初向別人學習養牛技術到現在已經成為養牛的行家里手。通過幾年發展,他家建起了鋼結構牛棚、購進了大型機械、成立了養殖家庭農場。 舍風剛養牛主要通過自繁自育獲得收益,以自家基礎母牛為主,牛犢從產下到斷奶就可以買到1萬元左右,如果育肥到兩歲左右出欄就能夠賣到3萬元左右,除去各種成本,每頭牛一年的凈利潤能達到5千元。
馬成付是什字鄉北臺村村民,今年50歲,兩個孩子都在外務工,他和妻子在家養牛。以前從沒養過牛的馬成付,在左鄰右舍的帶動下,從2016年開始貸款養牛,并建起了牛棚和青貯池,最多的時候養到了30多頭牛。去年,馬成付一次出欄12頭肉牛,售價30余萬元,還清了所有的貸款和債務。 無債一身輕,如今馬成付家的牛棚里還有15頭牛,這給他以后的日子吃下了“定心丸”。
在什字鄉山莊村海龍兄弟養殖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一排高標準養殖大棚映入眼簾,合作社負責人舍海龍正背著噴霧器給養殖區消毒。自2019回鄉以來,舍海龍用自己在新疆打拼14年的積蓄,投入442萬元成立了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建造標準化養殖大棚和青貯池,聘請肉牛養殖技術人員,分兩批共購進西門塔爾牛218頭,開啟了他的養牛模式。自從合作社建成后,周邊村民最多的時候有30余人來合作社務工,因為有專業的養殖技術和優質的肉牛品種,周邊的村民經常來向他“尋經問道”。
在培育合作社和養殖大戶的同時,什字鄉以全區高標準肉牛養殖示范村建設為契機,在玉豐村著力推動“2652”工程,即全村肉牛存欄2000頭以上、養殖戶達到總戶數的60%以上、存欄50頭以上的家庭農場占全村存欄量的20%。目前,玉豐村全村332戶1433人,全村牛存欄從2020年的3539頭增加到了4100頭,均超過“2652”工程各項指標。 打造養殖示范村,建設養牛專業鄉鎮。什字鄉依托“實施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全鄉肉牛養殖戶達到了3720戶。存欄50頭以上肉牛養殖場47家,其中100頭以上20家,輻射帶動全鄉群眾通過發展肉牛養殖增收致富,加速了什字鄉肉牛產業擴量、提質、增效。老百姓通過發展“牛產業”,日子也越過越“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