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偏城鄉把發展草畜產業作為脫貧富民的主要舉措,積極培育壯大種養殖業規模,讓昔日靠打工、種地為生的群眾有了脫貧致富的新途徑。
走進偏城鄉姚莊村,覆膜的農田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一戶戶整潔美觀的農家小院和紅磚藍頂的牛棚掩映在綠樹叢中……
誰曾想以前出了名的貧困村現在是家家種草、戶戶養畜,到處煥發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偏城鄉姚莊村覆膜的農田
一戶戶整潔美觀的農家小院
姚莊村有575戶2195人,是偏城鄉人口較多的村子。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村人乘著扶貧政策的春風,發展起了草畜產業。
村民馬虎林以前經常外出務工,家里的一切都由妻子打理。但打工的日子苦,掙來的錢也勉強養家糊口,怎么能脫貧致富也是馬虎林一直思考的問題。后來他決定走養牛這條路子,靠著小額扶貧貸款和見犢補母等各項扶持政策,如今他家的牛存欄量達到了16頭,成為村里的養殖示范戶。今年,馬虎林又貸了10萬元款擴建了牛棚,種上了40畝青貯玉米,準備擴大養殖規模。
馬虎林家的牛棚
馬虎林擴建牛棚
馬虎林家的青貯玉米
村民楊金林帶著一家人在新疆打工長達十幾年,但收入較低、日子過得比較艱辛。聽到家鄉精準扶貧政策好,楊金林覺得這是個發展的好機會,于是在2018年底毅然決然的帶著一家人回到了老家。說干就干,2019年初楊金林就建起了青貯池,蓋起了牛棚,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現在他家的牛棚里已經有14頭牛了。
楊金林正在給牛加料
量的增加引發質的轉變。嘗到了養牛帶來的甜頭,如今的姚莊村家家種草、戶戶養畜,到處都可以看到新建的牛棚和大片的青貯玉米,村民發展草畜產業的勁頭更足了。
目前,全村的青貯玉米種植面積達到8000畝,牛存欄量達到2076頭,戶均5頭以上;與2015年的牛存欄量500頭相比,現在全村脫貧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之年,偏城鄉極響應縣委政府大幅縮減籽粒玉米、增加青貯玉米的號召。全鄉共種植青貯玉米5.6萬畝,牛存欄量達到1.8萬頭,草畜產業已經成為偏城鄉脫貧富民的支柱產業。
記者:袁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