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們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史,就是一部團結帶領各民族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幸福的歷史。同時,百年黨史也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探索史、實踐史。通過百年黨史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黨的正確、偉大、光榮,更加清醒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光榮歷史。
一、百年黨史是黨團結帶領中華民族共同體奮斗進步的歷史
(一)黨的百年奮斗史,為的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一百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苦難中鑄就輝煌,在挫折后毅然奮起,在探索中收獲成功,在失誤后撥亂反正,在改革中開創新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始終把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作為一切奮斗的出發點、著眼點和落腳點。
其一,我們黨從誕生起,始終同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緊密相連。鴉片戰爭以后,我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處在列強入侵、戰火頻發、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的悲慘境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成為壓迫各族人民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各民族的偉大夢想。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各種變法運動接連而起,從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到封建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從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百日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都沒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沒能改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我們黨一經成立,就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黨提出的奮斗綱領和奮斗目標,代表著無產階級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改變各族人民被剝削、被壓迫、被欺凌的悲慘狀況,開始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斗爭。從此以后,中華民族開始艱難地但不可逆轉地走向偉大復興。
其二,我們黨一路走來,始終為謀求各族人民幸福艱辛奮斗。一百年來,我們黨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斗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讓各族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在完成開天辟地的救國大業中,我們黨歷經千辛萬苦、戰勝千難萬險,與各族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新中國。28年浴血奮戰中,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達到370多萬人,平均每天犧牲370多人;兩萬五千里長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1位紅軍戰士犧牲。毛主席在黨的七大上指出,“從古以來,中國沒有一個集團,像共產黨一樣,不惜犧牲一切、犧牲多少人,干這樣的大事。”新中國的成立,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各族人民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在實現改天換地的興國大業中,我們黨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與各族人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我們黨帶領各族人民從學習蘇聯到“以蘇為鑒”,在艱辛探索中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啟社會主義建設。經過20多年的奮斗,初步解決了幾億人的吃飯穿衣問題,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無數個第一:第一架飛機、第一輛汽車、第一臺拖拉機、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艘核潛艇,等等,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創造翻天覆地的富國大業中,我們黨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根本出發點,帶領各族群眾創造了新生活、過上了好日子。從1979年到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人均生產總值增長了 16.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71倍,彩電、冰箱、空調、電話等耐用消費品逐步普及,手機、電腦、汽車等高檔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手機212部、電腦87臺、汽車22輛。民生改善和社會保障事業大大加強,貧困人口從1979年的約2.5億減少到2012年的不到1億,平均每年脫貧3334萬人,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事業都取得了飛躍性變化。可以說,改革開放新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各族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時期。在開啟驚天動地的強國大業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經過8年持續奮斗,全國832個縣全部脫貧,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現在,各族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快于同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平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高到77.3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駛入了共同富裕的“快車道”。
其三,我們黨不懈前行,始終把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己任。一百年來,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在百年接續奮斗中,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在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國家實現了最廣泛的人民民主,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完的發展歷程,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夙愿。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9年共有69個國家和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包括中國14多億人口,總數約為28億人,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得世界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的人口數量翻了將近一番,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極大提升了人類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現在,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落后時代到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偉大奇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途光明。
(二)黨的百年奮斗史,靠的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與各族人民心心相印、與各族人民同甘共苦、與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歷史。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輝煌歷史和偉大成就。
其一,各民族先進分子共同參與了中國共產黨創建。近代以來,外國侵略的危機把我國各民族命運空前緊密地連在了一起,在挽救民族危亡、謀求民族解放、尋求民族獨立的過程中,各民族仁人志士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使我們黨從一開始就由各民族的先進分子組成。建黨之前,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同志直接領導和參與在內蒙古群眾中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共一大黨綱指出,“不分民族,均可接收為黨員”。建黨之初,我國各民族積極參與我們黨領導的革命斗爭,一些少數民族優秀分子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一些少數民族杰出人物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一些少數民族優秀青年成為早期革命運動的先驅者,涌現出了鄧恩銘(水族,黨的一大代表)、馬駿(回族,東北黨組織重要創建者)、張伯簡(白族,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王俊(滿族,中國工人運動先驅,黨的創始人之一)、關向應(滿族,中國青年運動先驅)、烏蘭夫(蒙古族,1925年入黨)、劉清揚(回族,最早的少數民族女黨員之一)、向警予(土家族,第一位女性中央委員)等一大批各民族優秀分子。
其二,各民族人民群眾共同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血與火的歷練,讓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有前途和希望。大革命失敗后,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幾度陷入險境,在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各族人民不畏強暴、不懼危險,用鮮血和生命救治、保護、轉移了許多傷病員,掩護黨、掩護革命隊伍,留下了一段段軍民魚水情深的佳話。紅軍長征途中,留下了“彝海結盟”“布依族頭人護送紅軍過境”“羌族土司參加紅軍”“回族教主‘禁房’藏紅軍”等感人故事。抗日戰爭爆發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各民族共同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東北抗日聯軍、海南瓊崖支隊、大青山蒙古族游擊隊、冀中渤海回民支隊,包括寧夏回民抗日騎兵團等,與全國抗日力量殊死奮戰在抗日一線;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組建了蒙回藏族聯合慰問抗戰將士代表團、西康民眾慰問前線將士代表團等,奔赴各大戰區慰問抗戰將士;民族地區各族群眾包括寧夏的回族群眾,紛紛組織“反帝大同盟”“抗日同盟會”等抗日救亡團體,號召抵制日貨,募集抗日物資,全力支援前線。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將領和烈士,很多都是少數民族,東北抗聯的滿族將領趙尚志、陳翰章,回民支隊的回族領袖馬本齋和他絕食七天而亡的英雄母親,“八女投江”中的朝鮮族戰士安順福、李鳳善,等等,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我們寧夏的回民獨立師師長馬青年、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主席馬和福、回民游擊隊隊長金三壽、被譽為“和平老人”的郭南浦、回民騎兵團領袖馬思義等,都是回族積極參加抗日斗爭的典范。在建立新中國的過程中,各族愛國人士和廣大群眾滿懷赤誠,為共同締造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貢獻。1949年9月底,12名國內少數民族代表響應中央“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的號召,克服重重困難,到北京共襄建國大業;開國大典上,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極大激發了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空前團結。
其三,各民族齊心協力共同推動了中華民族大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堅持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反對任何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引導各族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黨堅持和發展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區的面貌、民族關系的面貌都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加強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迎來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局面。在推動中華民族大發展的進程中,各族人民都付出了辛勤勞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授予人民科學家稱號的南仁東,被授予人民英雄榮譽稱號的艾熱提?馬木提,被授予人民楷模榮譽稱號的王有德等,都是少數民族中的優秀代表。
(三)黨的百年奮斗史,圖的是各族人民的共同進步。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把維護各民族平等、保護各民族權利、促進各民族團結、發展各民族利益擺在重要位置,使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共生共榮、互促互進。
其一,探索了各民族共同進步的新路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重視在少數民族群眾和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工作。大革命時期,我們黨提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的民族觀念、尊重少數民族利益和權利、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倡導民族團結、民族聯合、民族自治。長征途中,紅軍面對面、大范圍地和少數民族接觸,經過了苗、瑤、藏、回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地區,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解放、民族互助等民族政策,一條長征路也是一條探索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之路。作為長征進入寧夏的第一支紅軍部隊,紅二十五軍進入固原地區后,尊重回族風俗習慣,制定了“三大禁條”“四項注意”(禁止紅軍部隊駐扎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地區吃葷,禁止破壞回族的經典方學;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回族婦女;注意實行公買公賣),贏得了回族群眾的信任和支持,被盛贊為“仁義之師”。1935年毛主席率領紅軍轉戰寧夏,留下了“單家集夜話”的紅色佳話。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提出“實行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發展少數民族的文化,尊重少數民族的習俗和宗教信仰自由”,建立起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紅軍西征期間,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發出《關于回民工作的指示》《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回族人民的宣言》,西征紅軍幫助回族群眾成立回民聯合會、回民解放會、抗日救國會等組織,回族群眾走上了翻身作主人、解放謀幸福的光明大道。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和需要,提出各民族“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明確承認少數民族享有平等自治的權利,通過大量培養選拔任用少數民族干部,大力發展少數民族經濟文化,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實現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解放和發展。
其二,翻開了各民族共同進步的新篇章。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廢除了歷史上長期存在的民族壓迫制度,結束了舊中國各民族一盤散沙的狀況,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寫入“五四憲法”、確立為基本國策。從1950年開始,中央政府向少數民族地區派出訪問團、慰問團、工作團,并組織少數民族參觀團赴內地考察祖國建設。我們黨根據民族地區社會形態差異,實事求是地推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把一些延續奴隸制和封建農奴制的少數民族徹底解放出來,使一些處于“刀耕火種”原始狀態的少數民族實現了幾千年的歷史跨越,引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走上了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三,開創了各民族共同進步的新局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根據新的歷史條件,推動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進入新階段。鄧小平同志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民族歧視,我們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1982年修訂的《憲法》,設專節、專段、專條、專款保障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平等權利。我們黨先后實施沿邊開放、西部大開發等戰略,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推動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協調發展,各族人民由溫飽邁向小康,各民族共同進步的物質基礎更加豐富,為促進各民族共同進步提供了寬廣的時代舞臺。
其四,迎來了各民族共同進步的新紀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先后召開多次重要會議、出臺多個重要文件、實施多項重要舉措,從政治、全局、戰略上謀劃推動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習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定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中央領導同志先后率團出席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201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親率代表團來寧,慰問寧夏各族群眾,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民族地區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黨中央加大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建設資金傾斜力度,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公共事業不斷進步、群眾收入大幅提高、脫貧攻堅取得全勝,有力促進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進步。
二、新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制度保障
一百年來,我們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把民族平等作為立國的根本原則之一,確立了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推動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實踐證明,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堅定不移維護黨在團結各民族、振興各民族中的“主心骨”地位。新中國的成立,改變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面貌,中國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態展現在世人面前,中華民族以共同體形式凝聚起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強大合力。新中國之“新”,不僅僅是新在名稱,更重要的是新在制度,各族人民共同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成為團結統一的共同體。
(一)制定頒布《共同綱領》,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奠定了基調。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依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實際,對新中國的民族政策作了系統安排。《共同綱領》總綱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并專門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使中華民族成為友愛團結的大家庭,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禁止民族間的歧視、壓迫和分裂民族團結的行為。《共同綱領》的頒布,標志著中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從國家根本施政綱領上規定了民族交往的基本原則,賦予了少數民族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為各民族強化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奠定了政策基礎,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奠定了基調。
(二)落實民族平等政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打牢了基礎。為落實《共同綱領》中的民族平等政策,中央政府作出了系列指示和決定,制定了諸多具體政策和措施。毛主席明確指出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各民族,“必須嚴格反對大漢族主義,少數民族中間會要發生狹隘民族主義的,那也要堅決反對”。新中國成立前,大漢族主義在一些地方盛行,很多少數民族不被承認,有些害怕受到迫害不敢承認自己的民族身份。民族平等政策的實行,改變了以往少數民族遭受屈辱和壓迫的歷史,讓他們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偉大祖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溫暖,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創造了政治條件。
(三)推進民族區域自治,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保障。為進一步推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1952年中央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綱要》,規定了民族區域自治在國家中的地位等內容,對正確推行民族區域自治起到了重要作用。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了完備的規定,明確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內容、職權等,使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更加規范化,有效保障了散雜居地區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使各民族充分享有平等的權利。除了制度建設層面的成就外,中央在制度實施層面也積極推進,包括對民族地區項目、投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大了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
(四)開展民族團結活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掃清了障礙。新中國建立初期,由于國民黨腐敗統治及遺留的歷史隔閡等原因,部分邊疆民族地區的民族關系錯綜復雜,為民族團結工作的開展、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帶來了困難。毛主席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開展了諸多活動促進民族團結,包括對過去一些帶有歧視和侮辱少數民族性質的稱謂、地名、牌匾等進行了處理,比如將歸綏(歸綏是原綏遠省會,其名有安撫邊陲、讓異族歸順之意,這是封建統治者歧視少數民族的結果)改為呼和浩特,將迪化(迪化是清乾隆皇帝征服回疆的準噶爾汗國叛亂后于1773年定名的,意思是啟迪、教化,是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蔑稱)改為烏魯木齊(蒙古語,美麗的牧場),將四川理化改為理塘(理塘系藏語,“理”意為“銅”,“塘”為“壩子”,即廣闊壩子有如銅鏡)。
三、新中國成立70多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最好時期
建國70多年來,正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使中華民族以昂揚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嶄新面貌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這70多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最好時期,可以概括為“三個歷史性”:
一是取得了歷史性成就。70多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①綜合實力實現了從羸弱到強大的偉大飛躍。新中國成立之初,綜合國力極度衰弱,經濟基礎極度薄弱,工業停留在手工作業時期,農業停留在手工耕作水平。面對艱難形勢和嚴峻考驗,我們黨領導各族人民開始了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斗爭。經過70多年的接續奮斗,綜合國力實現了極大飛躍,形成了“中國之治”“中國之升”“中國之強”與“西方之亂”“西方之降”“西方之衰”的鮮明對比,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②經濟實力實現了從貧弱到強盛的偉大飛躍。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是一個占世界1/4人口的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1952年全國GDP僅為679億元、占世界的4.5%。當時有人質疑,“共產黨軍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經濟上0分”,甚至斷言“中共的勝利將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巳突破100萬億元、人均GDP進入“1萬美元俱樂部”,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多年保持在30%以上,超過了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③競爭實力實現了從薄弱到強勁的偉大飛躍。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科學技術一片空白,軍事裝備都是從戰場上繳獲的“萬國牌”,開國大典受閱的坦克、飛機、火炮沒有一樣是“中國造”;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志愿軍戰士就是靠著頑強的意志、精神的力量打敗了美國的“鋼鐵之師”。經過70多年的發展,我國科技實力、國防實力顯著增強,“兩彈一星”奠定了大國地位,“雜交水稻”端穩了中國飯碗,“嫦娥探月”實現了飛天夢想,“量子通信”搶占了信息高地,“國產航母”展示了強軍雄心,我國科技、軍事實力實現了由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轉變。
二是發生了歷史性變革。變革的意義深遠、影響廣泛、作用偉大。7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各族人民進行了波瀾壯闊的偉大社會革命,推動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巨變。①社會制度的巨變。這個巨變,最根本的就是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建立這一制度,我們黨進行了不斷地探索,提出了關于未來國家制度的主張,并領導人民進行了不懈斗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探索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為新中國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積累了寶貴經驗。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制定《共同綱領》、1954年憲法,確立了國體、政體結構形式,建立了國家政權組織體系,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開創和不斷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當代中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借鑒了古今中外的有益成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制度條件,為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了廣闊道路,使廣大勞動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是中國幾千年來階級關系的最根本變革,極大地提高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改善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增強了社會主義的力量,對維護世界和平產生了積極影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社會主義,這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偉大勝利,為其他相對落后國家提供了重要的中國經驗。②發展理念的巨變。新中國成立后,面對戰爭創傷,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集中恢復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實行有計劃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特別是工業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由于在指導思想和發展理念上發生了失誤,特別是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給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造成了嚴重損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嚴重束縛,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入思考和回答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一重大問題,對經濟形勢進行科學判斷,對發展理念作出及時調整,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導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邁上了新臺階。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最關鍵的就是體現了根本宗旨,堅持和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③治理能力的巨變。縱觀社會主義從誕生到現在的歷史過程,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的全新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實踐中沒有解決得很好。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就開始思考和不斷探索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治理中國的問題,雖然走過了一段彎路,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定》,為“中國之治”描繪了新愿景、指明了新路徑、開辟了新境界。我國之所以能結束一盤散沙的局面、贏得“中國之治”的成功,關鍵就在于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黨的領導是“核心密碼”。我們黨所具有的無比堅強領導力,是我國發展最穩固的定盤星,是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不斷開拓進取,才能成功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有效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才能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依法治國是重要保證。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我們黨對法治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探索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并將其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有力推進,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和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取得重大進展,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深入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明顯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我國已有法律270多部、行政法規700多部、地方性法規1.2萬多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標志性成果。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制勝法寶。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進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成功實踐和顯著優勢貫穿始終。正是依靠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國才能在重大戰略任務、重大工程建設、重大科技攻關、區域協調發展、搶險救災、對外援助等方面,攻克一個又一個急難險重的重大關口,創造一個又一個社會主義的發展奇跡。我們深刻感受到,這些歷史性變革是有目共睹、世界公認的。
三是產生了歷史性影響。新中國70多年來取得的歷史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必然產生歷史性的影響,不僅改變了過去和現在,而且影響著未來和長遠。從中華民族發展史看,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改變了各族人民的命運,改變了中國人民的面貌,改變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從社會主義運動史看,我國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挑戰、抵御一系列重大風險、克服一系列重大阻力、解決一系列重大矛盾,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人們正在見證“歷史終結論”的終結、“中國崩潰論”的崩潰、“社會主義失敗論”的失敗。從世界文明進步史看,我國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打破了世界上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改變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拓寬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正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社會主義中國才取得了今天的偉大成就、贏得了今天的國際地位、產生了今天的廣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