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連日來,偏城鄉把黨史學習教育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緊密結合,按照“拆”、“清”、“整”、“綠”、“建”、“亮”、“管”目標要求,集思廣益,創新環境整治“小技巧”,撬動鄉村環境“大美麗”。
走進涵江村,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讓人眼前一亮。自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涵江村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集中大家的智慧,利用舊房拆下來的瓦片、木材、磚塊,再加上自制的水泥護欄、多棱磚,不僅把圍墻砌成一段段別具一格的“藝術品”,也為胡亂堆放的木頭和瓦片找到用武之地,實現了一舉多得。
涵江村黨支部書記楊明說,自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我們村結合鄉村振興,主要就我們涵江村的人居環境進行打造。從最基礎的工作“清理三堆”、爛土坯房和殘垣斷壁的拆除為抓手,動員涵江村全體村民參與,有力的出力,沒力的就是把家里的廢棄物、尤其是爛磚、爛瓦,還有一些爛木頭都積極的捐贈了出來,為咱們涵江村人居環境改善一下面貌。
涵江村人居環境的成功經驗,為周邊村子起到了示范作用。為了減少環境整治開支,各村由村集體出資,積極從網上購買制磚模具,聯系購買水泥、沙子等材料,并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組織黨員、保潔員、護林員學習制磚技術,為環境整治提供砌墻材料。
曹垴村黨支部副書記蘇玉林說,我們購買這種磚的話就是一塊十五元到二十元左右,我們自己在網上訂購模板,制作一塊的話成本為兩元左右,我們用多少做多少,減少了原材料的浪費。
在曹垴村村民馬桂蘭家門口,水泥路面被清掃得干干凈凈,六棱磚整齊地堆砌在護坡上,門口圍墻上用瓦塊、水泥塊做的鏤空花紋看起來美觀大方。
曹垴村村民馬桂蘭說,我們這里以前是土路,趕集時走不成,現在共產黨把(水泥)路修好了,出行也方便了。以前一個月也趕不上一次集,現在一周趕兩三次集。這兩天(村)路上在搞環境整治工作,路邊(圍墻)做的花紋,搞的環境整治太好了!
從住有所居到安居,再到宜居,偏城鄉充分發揮群眾聰明才智,先后投入六千余人次,清理垃圾八百多噸,拆除殘垣斷壁六十多處,栽植云杉等各類樹木十三萬棵,積極引導群眾參與環境整治,實行門前“三包”,創新環境整治“小技巧”,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