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產業扶貧是推動精準脫貧的治本之策。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西吉縣立足縣情實際、因地制宜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經營方式,大力發展草畜產業,有力推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什字鄉北臺村有多年的肉牛養殖基礎和經驗,近年來,隨著全縣草畜產業政策的帶動,全村形成了家家種草、戶戶養畜的發展格局,戶均養牛15頭以上,群眾發展內生動力強勁,是全縣最具典型的養牛示范村之一。
今年47歲的馬有富是北臺村的建檔立卡戶,過去常年外出奔波打工,收入甚微,生活過得捉襟見肘。2015年,借助黨的惠民政策東風,馬有福貸了4萬元扶貧款買進4頭肉牛,經過幾年的細心照料,現在牛存欄19頭,年收入5萬多元。
馬溝村是什字鄉千頭肉牛養殖示范村之一。目前,全村從事肉牛養殖戶206戶,牛存欄2960頭,戶均養牛10頭以上,2019年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0730元,其中肉牛產業收入7320元。
馬溝村村民禹長龍,家庭生活困難,之前一直在外務工,2015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年,他貸款5萬元購置了3頭基礎母牛發展養殖,現在,牛存欄26頭。借助著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禹長龍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成為全村發展草畜產業脫貧致富的典型代表。
產業發展是脫貧的重要支撐。有了產業支撐,就能為脫貧攻堅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什字鄉草畜產業起步早,群眾有較好的養殖傳統,懂飼養、善飼養。草畜產業已成為全鄉支柱產業之一,也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最重要、最好的渠道之一。
田坪鄉是西吉縣的傳統種植業大鄉,養殖業發展滯后,大部分養殖戶都是“新手上路”。而位于西吉縣馬蓮鄉的寧夏存錄四豐綠源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年育肥出欄肉牛1000多頭,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村民建設青貯池、發展肉牛養殖,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針對本鄉養殖戶飼養方式傳統落后,而且規模小、品種雜、效益低下等情況,田坪鄉黨委、政府積極和寧夏存錄四豐綠源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聯系并簽訂草畜發展協議,指導全鄉草畜產業發展、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李溝村位于田坪鄉東北部,距縣城約70公里,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全村土地總面積3755畝,荒蕪率達60%,常住人口59戶,平均年齡50歲以上。在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走訪、調研后,確定了李溝村的發展思路,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增加村民收入為核心,盤活土地資源,走種養結合、以種促養的道路。
現在,李溝村合作社牛存欄110頭,2019年出欄50頭,銷售額110萬元,利潤20多萬元,務工村民平均年收入達8000元,全村5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加收入3600元。現在農民既是股東又是勞動者,既有資產經營性收入,又有勞務收入。
目前,全縣種植青貯玉米55萬畝。全縣肉牛飼養量達42萬頭,其中存欄22萬頭,出欄20萬頭;肉羊飼養量達100萬只,其中存欄50.4萬只,出欄49.6萬只。
2019年西吉縣減貧人口2.2萬人,產業脫貧人口1.3萬人,其中,養殖業脫貧2157戶8012人。草畜產業提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9元,占農民經營性收入的39.1%。通過對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直接補貼,解決了廣大農戶資金短缺存在的問題,充分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撐。